注册 登录
秀家乡 +关注 已有274人关注
开启左侧

王奎晓 “皇家红富士”托起致富梦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123456 园主认证 发表于 2015-12-22 15: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果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王奎晓 “皇家红富士”托起致富梦

发城镇王家山后村,因“皇家红富士”苹果而扬名。   
    要说“皇家红富士”有多牛?同为苹果,王家山后村苹果卖得就是贵,还供不应求;同为果农,在王家山后村,每户一年少的赚五六万,多的能赚20多万,中等的也有10万左右。
    一个品牌的诞生,造就了王家山后村的传奇,但成长之路同样荆棘丛生。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初期至今,有“保卫”苹果的艰难,有“皇家红富士”品牌的失守,也有果园年久密植郁闭的难题……但这些似乎都没有影响“皇家红富士”阔步向前的脚步。
    “王家山后村能有今天,亏了俺村带头人王奎晓。”村里一名70多岁的村民王增林话语间透露着激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彻夜巡山 他为村民看守果园11年

    其实,村民开始注意到王奎晓这个人,还得从1987年说起,那时他还是个22岁的油坊小老板。
    “小伙儿勤快,去他那儿打油从来不用自己搬。”王增林还记得,王奎晓一米八七的大高个,二百多斤的体重,可谓五大三粗的壮汉,眼瞅着像个粗人,但他的表现却让人出乎意料———村民送来的花生米榨完油后,王奎晓总是油一份,花生饼一份罗列好,亲自帮村民搬到车子上绑起来,遇上腿脚不灵便的老人,王奎晓从来都不用招呼,主动把东西帮老人送回家。
    直到1992年,王奎晓有了第一个公职———安保巡逻队队长。
    那时,由于还处于发展苹果初期,村里存在着不稳定因素,王家山后村几乎户户种了果园,每到成熟季节,村民生怕苹果出现闪失。在王奎晓看来,要把巡逻队队长干好,就必须要让村民的苹果万无一失,但足足2000亩,怎么能做到没有纰漏?思来想去,王奎晓拍案决定———看山!
    照明灯往头上一戴,挎上军大衣,在9月底苹果即将丰收到11月底收获完成的两个月时间里,每天暮色降临,王奎晓就带领6名巡逻队员准时上山,彻夜巡逻,守护树上的“金疙瘩”。深夜,得知苹果有了专人照看,村民们都放心得睡去,而果园中,那7个光点依旧在移动,直到一声鸡鸣,天色渐亮,王奎晓才带领队员们下山……一夜的时间,只有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王奎晓才裹着大衣靠在树根下眯会,往往到了凌晨踏进家门,王奎晓都是倒头就睡。
那时,王奎晓结婚不久,女儿刚刚出生,自己忙于看山,照顾女儿的重担压在妻子一人身上,晚上哄孩子睡不好,白天还没人分担,妻子没少为这事儿埋怨他,但王奎晓也总是无奈回应:“巡山一宿不睡,我也累啊!”“谁让你看了?”每每吵到这儿,两人沉默,妻子总是一把眼泪,但终唤不回他的“回头”,这山一看就是11个年头。

夺回品牌  “皇家红富士”重新造福村民

     王奎晓的付出,村民都看在眼里,在2004年换届选举时,王奎晓作为一名新党员,在全村近70名党员中,全票当选为王家山后村党支部书记。
    一上任,一个难题摆在面前———失守的“皇家红富士”品牌怎么夺回来?
    原来,早在1988年,由于王家山后村土壤、环境优势,生产的苹果别有风味,颇有远见的老书记王增云便创下了“皇家红富士”品牌。然而,约在2001年前后,栖霞苹果对外做宣传,急需一个品牌,而“皇家红富士”品牌由于还未发挥品牌效应,加之村里急需一笔钱,“皇家红富士”品牌便以1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栖霞果业局。
    “苹果品牌就像给孩子起名字,没有名字就走不出去。”王奎晓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把老支书辛苦创下的品牌夺回来。
    然而,困难远比想象的多。打电话和莱阳沟通,无果;找到党委与对方交涉,无果;找市果业部门出面,无果……
    直到2005年,眼看着苹果压得枝头越来越低,王奎晓的心却提得越来越高———没有品牌证明,就无法印制“皇家红富士”苹果箱子,苹果就卖不上高价,农民一年的收成也将打折扣。
    实在没辙,王奎晓再次拨通了市果业发展中心的电话,这次,对方的回答让他不敢相信———“品牌我们已经买回来了,拿回村吧。”
    原来,通过我市果业发展中心多次与栖霞方面沟通交流,最终以6万元的价格把“皇家红富士”品牌买了回来,并免费让王奎晓带回村。连连道谢后,王奎晓马不停蹄联系客户、印箱子、统一收购装箱……王家山后村在历经了近4年的品牌空白期后,再一次扬眉吐气,每斤以高出市场价0.3元~0.5元的价格销售,一亩地就能为村民增加2000~4000元。
有了品牌作保障,王奎晓又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入社村民达800多人,经过各类活动中的专家评选,“中华名果”、“名牌产品”、“名牌果品”、“山东省名牌农产品”、“烟台名牌果品”等诸多荣誉纷至沓来。而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荣誉却都真实转化成了果农腰包里的“票子”———每斤至少比普通苹果多卖三到五毛,今年则更是比市场价高1.5~2元,每斤卖价达6元,每亩地最多增收上万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改造果园   
王家山后村果业再迈新台阶

    此后,王奎晓重点在果园上做文章,兴修水利、硬化道路、果园滴灌等逐一在王家山后村成为现实,8公里的山路全部硬化,沼气池管道铺到了地头,自来水管道和水库管道相通,在保障提供村民安全饮用水时,还根据天气状况蓄水,即便遇到干旱天,果树也照常“喝得饱”……
    “专家经常来村指导,有了好技术才能产出果大、色好的上乘苹果。”由于王家山后村发展苹果较早,且村里也一向重视苹果管理,在种苹果的圈子中,大家也渐渐流传这样一句话———在王家山后村闭着眼摸出一个,就是把种苹果的好手。
    然而,发展早也意味着有些问题比后来者要提前面对。由于村里大部分果树都已有近30年树龄,果树粗壮、枝条茂密,也让果园变得郁闭,影响苹果的通风、透光,产生了个头小、上色差的问题,果园改造势在必行。上门的果业专家提出“隔行去行、隔株去株”建议,通过砍枝、伐树改善果树生长环境。
    “老百姓都知道这个理,就是不舍得砍。”老果农王桂发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10个小苹果,赶不上1个大苹果,不用三年,大家伙儿就能尝到甜头。”摸透了村民心理做通思想工作后,王奎晓大手笔改造郁闭园———雇了16人统一给果园缩冠,全村3000亩果园,整整干了2个月。不仅如此,每户改造完后,王奎晓还免费提供8包肥料,激发村民积极性,种出优质苹果,这一笔,就多达50万元。而在王奎晓看来,值得花钱的地方一定不能省,特别是在果园上的投入。
    有了全村人的共同努力,王家山后村的苹果发展一路高歌,不仅价格居高不下,每年600多万吨的产量也是供不应求,发展势头强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果业通网QQ:319130946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果业通①群:146086010 果业通网技术交流    果业通②群:122489487 果业通网广告信息群

首页|关于我们|免责声明|广告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果业通网 ( 鲁ICP备13013375号-3 ) 0535-6770109

GMT+8, 2025-9-13 08:23 , Processed in 0.084310 second(s), 23 queries .

Copyright © 2015-2016 果业通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