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技术探讨 +关注 已有1149人关注
开启左侧

[#土肥水#] 农家肥是养土的,是最宝贵的农资投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杨学伟 发表于 2020-12-6 22: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北唐山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果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农家肥是养土的,是最宝贵的农资投入品
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唯一投入品是农家肥,中国传统农业使中华民族五千来繁衍生息,绵延不绝在全世界是唯一的,没有之二。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男爵发现氮磷钾对植物的重大作用一百多年以来世界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弊端也慢慢呈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机农业在李比希男爵的故乡出现并迅速传播。
中国农民虽然不怎么关心农产品品质,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土壤板结、土传病害、病虫害易发等等。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所有的化学肥料说到底都是盐!人们不了解化学肥料的自身规律、迷信化学肥料、过量使用是造成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另外,使用生粪或者腐熟发酵不彻底的动物粪也是一大原因。今天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农家肥,猪鸡牛羊都是靠饲喂饲料圈养条件下生长的,这就注定了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盐、抗生素、重金属、致病菌等等。堆放过生粪的地方通常都是寸草不生,这样的粪施到棚里会是什么样可想而知。
土壤板结的根本原因是土壤环境遭到破坏,越来越不适合有益微生物的生存,数量越来越少,打破了微生物的生态平衡,没有了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最后使土壤形成铁板一块,同时也成了致病菌的天堂乐园,直接摧毁的是植物的根系
把生粪经过高温好氧发酵、进行彻底的腐熟使盐分、致病菌得到充分降解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家肥,我们主张大量使用这种农家肥
这种肥料养分全面,肥力持久,健康土壤的三大基本条件(微生物、有机质、矿质营养)它都具备,请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这样。土壤中只有微生物是活的,有机质是微生物的粮食,同时也是碳的来源,而充足的碳营养是植物形成产量的物质基础,碳不充足不会高产,矿质元素(微量元素)是植物的生命元素,同时也是微生物的生命元素,这是我们最忽视的,也是补充较少的,缺了或者多了都会造成植物的生长障碍,这个量确实不好掌握,不过,这个复杂的事情微生物能够解决,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代谢物质与微量元素间的复杂反应使作物能够平衡的吸收。这是被理论及无数实践活动所证实了的结果,我们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祖宗持续用了几千年农家肥的智慧,虽然他们那时不知道机理原理,但他们通过实践证明这是最好的,今天的寿光施底肥也是八吨、十吨的用,当然,他们的产量也是有目共睹的。
这种农家肥经济、实惠,价格合适才能有一定的用量,只有用量大才能保证肥料撒到土里有益菌群占优势,这在有益菌与有害菌竞争夺养的过程中非常关键,打破板结,培育健康的土壤实际上就是让有益菌群占优势地位使之繁殖代谢推动土壤良性循环。为什么经常听到酿酒企业自我标榜什么百年窖池?为什么老窖池的酒好喝?实际上是长时间不断重复在这个池子里酿酒使这个池子周围富集了大量的分解粮食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这个环境越来适合这类微生物的生长,甚至是这里的一块泥都可以作酒曲。
既然微生物、碳等等这么重要,那为什么一用氮磷钾就非常见效?
碳、氢、氧、氮、磷、钾,这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元素,钙、镁、硫是植物所必需的中量元素,其次还有微量元素。人们用的最多的化学肥料是氮磷钾大量元素肥,氮能够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有限,很大一部分随水沉降或者挥发;磷,作物生命的早期就形成需磷高峰,所以磷一般作底肥,磷是惰性元素,主要靠根毛根尖搜索得到,所以发达的根系很重要,钾容易被晶格固定,绝大部分吸收不了,作物一生都需要钾,那种只在膨果转色期临阵磨枪式的补钾是非常错误的。基于这些原因人类才化工合成这三种元素用于补充,植物对17种生命必需元素的需求虽然比例不同但是协同全面的,而这三个元素是短板,所以一补很见效。这也导致很多农民以为作物高产只需要氮磷钾,一味地冲施氮磷钾,今天我们的土里磷钾都是超高的,高磷高钾不但毁坏了土壤,更重要的是形成元素拮抗,导致其他元素的吸收障碍,当作物生长出现问题时,某些人会告诉你这是缺素,让你补这个那个,补来补去根本问题解决不了。只有微生物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所有的微生物都有固氮、解磷、解钾的作用,无非是微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些作用大小而已。
土壤是作物的“胃”,再好的肥料都要靠土壤来容纳吸收转化,作物则会受益终生,优质的底肥投入是养好土壤这个“胃”,劣质底肥是伤“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果业通-果园管理好帮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果业通网QQ:319130946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果业通①群:146086010 果业通网技术交流    果业通②群:122489487 果业通网广告信息群

首页|关于我们|免责声明|广告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果业通网 ( 鲁ICP备13013375号-3 ) 0535-6770109

GMT+8, 2025-9-13 04:12 , Processed in 0.074922 second(s), 24 queries .

Copyright © 2015-2016 果业通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