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商务部和我国海关统计数据,2017年1—11月,从我国进口浓缩苹果汁的数量排名前5的是美国、俄罗斯、日本、南非、加拿大,进口数量分别为26.63万、4.62万、4.18万、3.89万、3.21万t(表4)。
2017年我国出口鲜苹果的国家和地区按出口量排名,前3位分别是:孟加拉国、菲律宾和印度,产量分别为16.69万、13.15万、13.13万t,贸易额分别为1.09亿、1.53亿、1.28亿美元(表5)。
苹果产业助力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吸纳数千万从业者、兴业富民的大产业,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苹果产业正在六盘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挥着重要的扶贫富民作用。仅黄土高原优势区的69个苹果产业基地县中,30个是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宁夏、山西等中西部省区,及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省区,均将苹果产业列为精准扶贫的产业抓手,有力地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以甘肃省静宁县为例:静宁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95%的农村家庭以苹果为主业,76%的企业分布在苹果产业链上;2017年,全县苹果总产量预计为78万t、产值30亿元,依靠苹果一业,全县3.1万户15.4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苹果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2017年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
2017年我国苹果种植面积与产量继续稳步增加,果品供给与消费需求结构性矛盾显现;加之,其他水果产量同期增加带来的消费替代冲击,苹果主产区销售缓慢,滞销风险与产业波动风险加大。如何把苹果生产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进一步推动我国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时期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果品质量有所下降
2017年是我国苹果灾害发生比较严重的一年,各主产区连阴雨、霜冻、寒潮、干旱、高温、冰雹等灾害时有发生,虽经体系专家、试验站长联系当地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组织果农及时施救,但仍给苹果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优质苹果数量和质量比往年有所下降。
优质脱毒大苗供给不足
产业体系聚焦苹果产业升级发展,各生态区砧穗组合优化研究、规模化繁育示范基地建设与各主产省矮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规程推广均取得显著进展,但与苹果新兴产区快速发展新建果园对优质种苗的需求相比,优质苗木数量供给不足、苗木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是制约新兴产区苹果产业发展质量的瓶颈。
农资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低
在果园管理中,农药瓶、纸袋、反光膜等废弃农资得到有效回收处理比例不高,对果园环境与生态造成影响。需要进一步完善农资废弃物回收体系与机制,引导和教育从业者提高合理处理农资废弃物的意识和能力,有效推进绿色生产。
2018年苹果产业发展建议
深化果业供给侧改革
优化产业规模和布局
全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基于区域农业资源禀赋、苹果产业发展基础和环境适宜性原则,因地制宜优化品种特性及配置,注重提高苹果品质和效率,同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抑制地方政府违背自然生态规律、过度干预果农生产等行为,深入推进果业供给侧改革。在区分优生区、适生区、次生区的基础上,注重整合和优化配置支持苹果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保险政策、市场规制政策,引导技术、资本、人才等先进要素向优势区聚集,有效控制非优势区的苹果产能,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规模。
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
在全产业链、全业态、大体系、大服务的发展趋势下,苹果产业应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调优、调高、调精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培育融合发展多元化经营主体,提高优质、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提升产业效益和竞争力。同时,不断改良品种,发展优质特色苹果,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效益生态优先,围绕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现代果业绿色融合发展能力。
健全优质大苗繁育体系
持续推进产业栽培制度转型
大力推进区域适宜性优质大苗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栽培模式,健全优质大苗繁育体系。完善栽培制度建设,实施品种资源创新和砧木选育工程,探索与总结适合区域特征的栽培技术综合管理规范,实现品种区域化以及区域化品种和品牌的创建,变革传统栽培制度,注重栽培制度转型的持续性、连贯性和稳定性。
全面落实“两减一增”系列政策
强力助推技术升级及产业转型
围绕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目标,加强农药使用情况监测调查、农药利用率测算研究和抗药性监测调查。加强示范引导,组织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以及高效低风险农药与高效节药植保机械示范。加强农企合作,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与农资生产企业对接,共建示范基地。加强培训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各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增强农户安全用药意识。强化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科技支撑、机制创新、督查指导,保障果业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大力推广高效节药植保机械和低风险农药的同时,强力引导果业生产技术升级,加快果业绿色转型。
扶持培育新型果业经营体系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在现行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分散化、小规模的苹果种植户向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是创新生产技术、应对市场风险、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举措。多种措施扶持和培育多元化懂果业、爱果业、爱果园的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利用技术、管理等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果业经营主体和农技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本,促进苹果种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增强其市场谈判能力,促进苹果产业的持续发展。通过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同分担专用性资产投资及其市场风险。
信息共享促进产销衔接
产业延伸拓展国内外销售市场
苹果产业商品化、专业化程度较高,应注重集成创新,加大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推广力度,构建销售信息、技术信息等多种信息共享平台。以信息化为纽带,促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管理工程技术与果业资源、果业生态、果业环境治理一体化,促进产业资源整合和市场资源整合,强化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功能,注重披露产业发展、市场价格、库存及产能等信息,强化苹果产业监测与苹果市场风险管理功能,有效克服果农与市场间的矛盾。重点支持苹果优势产区和果品集散地的批发市场、新型市场业态培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和信息,促进产业的国内外衔接。
本文摘编自《中国果树》2018年第3期“我国苹果产业年度发展状况及其趋势与建议”
来源:中国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