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果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葡萄白腐病又称烂穗病、水烂病。分布广泛,是葡萄生产中常见的重要病害之一。1878年首先在意大利发现。我国1899年最早报道。目前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北部地区。一般年份果实损失15%~20%,流行年份损失达60%以上。 主要症状:主要危害葡萄果粒、穗轴,也可危害枝蔓和叶片。 果穗受害,多发生在果实开始着色期。一般先从近地面的果穗尖端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在穗轴和果梗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进而病部皮层腐烂,手捻极易与木质部分分离托落,并有土腥味。果粒受害,多从果柄处开始,尔后迅速蔓延到果粒,使整个果粒呈淡褐色软腐,严重时全穗腐烂,病果极易受震脱落,重病园地面落满一层,这个白腐病发生的最大特点。发病后期,病穗轴及烂果粒表面密生初为灰白色后为灰褐色的小粒点。天气潮湿时,从小粒点中可溢出灰白色黏液(分生孢子),布满果面,使病果呈灰白色腐烂,故称为白腐病。 枝蔓受害,多在有机械伤或近地面的部位发病,特别是从土壤中萌发出的萌蘖枝最易发病。初发病时,病斑呈水渍状,淡褐色或红褐色,用手触摸时有黏液感,表皮易破损。病害严重时,病部缢缩,环绕枝干,可使枝蔓枯死或折断,影响植株生长。 叶片受害,首先从近地面的叶片开始,然后逐渐向上蔓延。多在叶尖、叶缘或有损伤的部位形成淡褐色、水渍状、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并略具同心轮纹,其上散生灰白色至灰黑色小粒点、且以叶脉两边居多。叶部症状多在植株生长中、后期出现。 高温、高湿和伤口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白腐病的发生与降雨关系密切。雨季早,发病早;雨量大,发病重;雨季长发病持续时间长。果园发病后,没逢雨后就会出现一个发病高峰。特别是在暴风雨或雹灾后,造成大量伤口,为病菌侵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更易导致病害的流行。 病害控制: 防治葡萄白腐病应采取铲除侵染源、加强栽培管理和喷药保护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①清除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来源 结合修剪,彻底剪除病穗、病蔓,扫净病果、病叶,摘净僵果,集中烧毁或运出园外深埋。 ②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生态条件 果园多施有机肥,增强树势。对近地面果穗可实施套袋管理或发病前用地膜覆盖地面,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尤其是距地面40cm以下的果穗应特别注意。 ③及时药剂防治,降低流行程度 生长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是防治白腐病的一个重要措施。一般应在病害始发期进行第一次喷药,然后每隔10~15d喷一次,连喷4~5次,采收前20d停止用药。如遇冰雹大雨,要立即喷药。有效药剂有嘧菌酯、醚菌酯、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福美双、代森锰锌、百菌清、甲基硫菌灵等。为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要不断更换药剂品种。另外,为控制来自土壤的病菌,重病果园在发病前应地面撒药灭菌。 (文章资料转载自网络,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