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猕猴桃 +关注 已有29人关注
开启左侧

[病虫害防治] 猕猴褐斑病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小红帽123 发表于 2017-4-22 15: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果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褐斑病是猕猴桃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导致叶片早落,对当年和次年产量影响很大。此病流行年份果园病叶率可达50%~100%,采果前有些果园功能叶全部掉光。
    症状
    褐斑病主要为害幼嫩叶片。嫩叶刚展开即可受害,初期形成近圆形暗绿色水浸状斑,扩展到褐色小圆斑,边缘有褪绿晕圈。多雨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直径达lcm以上,边缘深褐色,中央浅灰色,具明显轮纹,病健分界明显。一般在叶背形成大量灰黑色霉层,潮湿时正面也有多个病斑常愈合在一起,引起叶片枯死、破裂和早落。老病叶脱落后重新发出新叶,新叶继续受害。
1492843589515.jpg
猕猴桃褐斑病初期症状
1492843589516.jpg
猕猴桃褐斑病典型症状
1492843609525.jpg
猕猴桃褐斑病后期叶背霉层
1492843609526.jpg
猕猴桃褐斑病分生孢子
    病原
    猕猴桃褐斑病菌(Corynespora sp.),属半知茵类棒孢属。有性时期属子囊菌门,自然状态不常见。病斑正、背面产生的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多单生,少数3~5根丛生,细长,不分枝,有1~7个分隔,浅褐色。分生孢子梗顶端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倒棍棒形或长圆柱形,直立或弯曲,顶部钝圆,有5~15个隔膜,隔膜处不缢缩,孢壁较厚,分生孢子幼嫩时呈浅褐色,成熟后呈棕褐色。病菌生长适宜的温度为25~32℃,寄主范围目前尚不清楚。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残体内越冬,翌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侵入叶片组织,辗转危害。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较重。一般在5~6月开始发病,7~8月进人盛发期,9月如多雨、湿度大,则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病枝、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来源。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整形修剪,放风排湿,使猕猴桃园通风透光;施足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量施用硼肥。
    (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80%大生M-4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每隔7 ~ 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常用的内吸性杀菌剂还有25%嘧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1500~2000倍液、75%百菌清(四氯间苯二甲腈)可湿性粉剂+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速克灵(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1) 1000倍液等。
    注意:采果前30天应停用化学杀菌剂。


(来源:猕猴桃病虫害原色图谱)

果业通-果园管理好帮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果业通网QQ:319130946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果业通①群:146086010 果业通网技术交流    果业通②群:122489487 果业通网广告信息群

首页|关于我们|免责声明|广告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果业通网 ( 鲁ICP备13013375号-3 ) 0535-6770109

GMT+8, 2025-9-13 04:58 , Processed in 0.112348 second(s), 3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5-2016 果业通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