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果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应重视果园长绵粉蚧的发生与防治
长绵粉蚧属于同翅目粉蚧科,又名柿绵粉蚧、柿粉蚧、柿长绵蚧、俗称柿蚤子。寄生有柿、苹果、梨、李、无花果、桑、玉兰、法国冬青等果树和园林植物。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该虫的寄主环境发生变化,在危害柿子的同时,危害苹果、梨、李等经济作物。在关中西部果区发生比较普遍,呈现逐年偏重发生趋势,已成为苹果园和柿园的重要害虫,望引起技术人员和果农的高度重视。
1 发生特点 1.1 危害症状 以雌成虫、若虫聚集在果树嫩枝、幼叶和果实上吸食汁液危害,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枝、叶被害后失绿而枯焦变褐;果实受害部位初呈黄色,逐渐凹陷变成黑色,最后脱落。受害树轻则树体衰弱、落叶落果,重则枝梢枯死或整株死亡,严重影响果树产量和果实品质。
1.2 传播方式 长绵粉蚧的远距离传播、扩散主要是靠苗木、接穗、砧木、果品的调运携带;近距离的传播、扩散主要靠1龄若虫的爬行和借助风力、雨水、鸟类及其他昆虫的携带。栽培方面如行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树势中庸偏弱,秋季和春季清园不彻底等均导致其传播蔓延。
1.3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约4mm,肩椭圆型,全体浓褐色,触角丝状、9节,足3对,无翅,体表被覆白色蜡粉,体缘具圆锥形蜡突10对,有的多达18对。 雄成虫体长约2mm,翅展3.5mm左右,体色灰黄,触角似念珠状,上升绒毛,足3对,前翅白色、透明、较发达,翅脉一条分2叉,后翅特化为平衡梃,腹部末端两侧各具细长白色蜡丝1对。 卵圆形,橙黄色。 若虫与雌成虫相似,仅体型小,触角、足均发达。1龄时为淡黄色,后变为淡褐色。 雄蛹裸蛹,长约2mm,形似大米粒。
1.4 发生规律 长绵粉蚧每年发生一代,以3龄若虫在枝条上和树干皮裂缝中结大米粒状的白色茧越冬。翌年春果树萌芽时,越冬若虫开始出蛰,转移到嫩枝、幼叶上吸食汁液。长成的3 龄雄若虫蜕皮后变成前蛹,再次蜕皮而进入蛹期。雌虫不断吸食发育,约在4月中下旬变为成虫。羽化后雄成虫交尾后死亡,雌成虫则继续取食,约在5月上旬开始爬到叶背面分泌白色绵状物,形成白色带状卵囊,长达10-20mm,宽2mm左右,卵产于其中。每雌成虫可产卵300-600粒,卵期约为20天。5月下旬开始孵化,初孵化若虫为黄色,成群爬至嫩叶上,数日后固着在叶背主侧脉附近及叶柄处取食危害。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搞好检疫 强化检疫措施,防止虫体随苗木、接穗、果品等调运远距离传播。
2.2 加强栽培管理 冬、春将落叶、杂草等集中处理或烧毁,保持果园清洁;修剪衰老枝、干枯枝,使之通风透光,达到阳光树冠;雨季疏通沟渠,排水防涝;注意增施磷钾肥、中微量元素,实行四肥一调理技术,增强树势,提高树体自身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果实套袋,消除或减轻害虫对果实的危害。
2.3 农业防治 主要利用人工防除。结合冬剪、春复剪,剪除虫枝,刮树皮,并集中烧毁,直接用刷子等刮刷越冬卵;结合疏花疏果、定果,人工捏死叶背处虫体,并在5月上中旬摘除叶片上的卵囊,并集中销毁;果实成熟至落叶期(9-10月),在树干上绑草把,诱集雌成虫在草把中产卵;休眠期(11月至翌年3月),长绵粉蚧卵孵化前将诱卵的草把取下烧毁。
2.4 对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长绵粉蚧的捕食性天敌有小二星瓢虫和草蛉等,为寄生性天敌;寄生蜂对该虫也有一定的自然控制能力。
2.5 加强虫情测报,适期化学防治 最佳防治期是卵孵化盛期及越冬若虫期,要勤于观察调查,掌握防治适期,及时开展防治。关键时期是在每一代的孵化盛期,此时若虫体表分泌的蜡粉较少,药液容易渗透到害虫体内,防治效果较好。控制住第1代若虫,可以减少虫口基数,减轻后期的危害。 萌芽至开花期(2-4月)是第一代孵化期,为化学防治的关键期,连续两次喷雾防治;并在雨季来临前后,围绕根茎5%毒死蜱颗粒剂,株施60克左右,以杀死土块缝隙内孵化的第一代若虫。 落花至幼果期(5-6月),即套袋前喷药较为关键,可以将幼果上的若虫、成虫消灭在套袋前,减轻套袋后害虫对果实的危害。) 果实膨大期及成熟期(7-9月)要进行药剂喷雾防治。 落叶至休眠期(11月-翌年2月初)也许是用药剂喷雾进行防治。
本文摘自《北方果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