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大梨 +关注 已有365人关注
开启左侧

[病虫害防治] 梨黑星病 病害及防治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果业通 园主认证 发表于 2014-4-14 15: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LAN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果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11.jpg

222.jpg


     1
.病症 又名梨疮疖病、雾病。主要危害梨树叶片、新梢、果实、芽、花、鳞片、叶柄等梨树地上部分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发病的主要特征是在病部形成显著的黑色霉层,极像霉烟。花序染病时,在花萼、花梗基部产生霉斑。当叶簇基部染病时,可以导致花序、叶簇萎焉枯死。叶片染病时,先在正面发生多角形或近圆形的褐色黄斑,在叶片背面产生辐射状霉层,在小叶脉上最易发生,危害严重时,许多病斑融合在一起,使叶片的背面布满黑色霉层,造成叶片脱落。新梢染病时,在新梢上形成梭形病斑,后期病部皮层开裂呈粗皮状的疮疖。幼果染病时,大多数造成早期落果,或在病部形成木质层而导致果实畸形。大果染病,往往形成多个疮疖状凹斑,常发生龟裂,表面粗糙、坚硬,霉层很少,果实不畸形。在采收前受害,果面出现淡黄色小病斑,边缘不整齐,无霉层,如果遇到短期高温,也能产生黑色霉层。
     2.病原 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座囊菌目,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主要危害中国梨和日本梨,也有危害西洋梨的。梨黑星病的子囊壳在越冬的病叶上形成,叶片的~正反面都有,叶背面较多,并聚集成堆,是翌年的初侵染源。子囊壳扁球形或圆球形,黑色。颈部较肥短,有孔口,无刚毛。子囊棍棒状,聚生于子囊壳底部,无色透明,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淡褐色,双胞,哑铃形,上大下小。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由寄主角质层下伸出,倒棍棒形,暗褐色,直立或弯曲,孢痕多而明显,分生孢子淡褐色,卵形或纺锤形,两端梢尖、单胞,大小7.5~22.5μm×5~7.5μm。据曲俭绪在1987年试验,梨黑星病病菌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好,18~22℃条件下,生长较快,6~7天即可产孢,若超过24℃则较难培养。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良好,2~30℃都可以萌发,以15~20℃最为适宜,高于25℃则萌发率急剧下降。分生孢子形成温度12~20℃,最适宜温度为16℃,秋冬季在落叶上形成子囊壳。
     3.发病规律 梨黑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芽鳞片内、病叶、病果、病枝越冬,翌年春季温度适宜时残存的越冬分生孢子和病原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危害。在秋季雨水较多、冬季温暖潮湿的地区,初冬病叶上可形成子囊壳,春季子囊成熟,遇雨后放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在山东、北京等地区,病菌主要在叶芽鳞片内越冬,翌年春季也感染该芽长出的新梢,产生霉层,形成雾芽梢,形成发病中心,进行再次侵染。黑星病在各地的发生期有明显的不同。在辽宁地区,病芽多在5月中旬出现,前后相差20天左右。叶、果多在6月上旬发病,7月中旬8月为发病盛期。
     4.防治方法 一是清除病原。将病枝、病叶、病果、病花簇在生长季节及冬季修剪的时候,随时摘除,并集中烧毁,防止病菌的进一步蔓延。二是药物防治。在生长季节,用化学药剂进行控制。从梨园发现病的叶片、花簇、芽梢开始喷药,每隔15天进行一次。采用的药物有1:2:200波尔多液、50%的多菌灵600~800倍液、70%的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

百科介绍..>>>



果业通网--果农朋友的好帮手 www.guoyetong.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果业通网QQ:319130946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果业通①群:146086010 果业通网技术交流    果业通②群:122489487 果业通网广告信息群

首页|关于我们|免责声明|广告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果业通网 ( 鲁ICP备13013375号-3 ) 0535-6770109

GMT+8, 2025-9-13 13:38 , Processed in 0.096237 second(s), 30 queries .

Copyright © 2015-2016 果业通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