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术一:炒作新概念。 如在肥料包装袋上标明进口纳米磁性剂、激活素、光能素等专业名词,令农民眼花缭乱。还有不法企业两个年度生产同一个产品,却不停变换生产厂家名称和地址,以便躲避消费者质疑,也让执法部门找不到责任人。 骗术二:任意夸大产品作用。 一些不法厂家抓住这一漏洞,在包装袋上面冠以欺骗性名称,如全元素、多功能、全营养等,一种肥料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还有各类专用肥料,实际配方并没有做过多调整,但在包装上印有“香蕉专用”“苹果专用”等字样,价格就要翻几番。 骗术三:臆造化肥商品名称,混淆概念。 三元复合肥和二元复合肥在实质上有很大差异,一些厂家却用二元肥冒充三元肥。如有些二元复混肥在包装上标明“氮:15,磷:15,铜锌铁锰等:15,或N-PK-Cl15-15-15”,给人三元肥的感觉,还有企业打出磷酸三铵、三铵等产品名称,其实就是三元复合肥。 骗术四:打出“权威机构”认证的幌子。 一些厂家在一些劣质产品包装上标注“国家某部推荐产品”“某某质检所认可产品”等。更有甚者,一些小企业与当地农业部门合作定点生产配方肥,在包装上不依照要求标识,甚至连成分都不标明,只标注“机构推荐使用”。 骗术五:刻意夸大总养分含量。 一些厂家在复混肥或尿素商品包装上,将次量元素钙、镁、硫或有机质等成分违规加入肥料总养分含量计量中。复混肥料国标早已明确规定,总养分指总氮、磷、钾三种大量元素含量之和,而有些企业以中、微量元素和有机钾等成分含量与氮磷钾三要素合并计算,将产品含量虚假标高。 骗术六:“洋字码”忽悠农民。 一些厂家将产品包装打上“洋名”冒充进口产品。包括:模仿进口化肥商标或取相似名称;盗用国外生产商名义或标注“进口许可证”等;采用先注册或虚拟境外空壳公司,然后以空壳公司名义委托企业生产;假标国外技术产品、谎称进口原材料;假冒名牌等现象。 识别真假肥料 从外观来鉴别,如氮肥外观一般都是白色或淡黄色的结晶,钾肥为白色或肉红色结晶,都略有吸湿性;从化肥在水中的反应或溶解度来鉴别;通过灼热反应来鉴别,一般化肥通过灼热都有些变化,如散发气味等;通过化肥在碱溶中反应的现象来鉴别,如放出氨气味,出现沉淀等。 尿素 尿素外观为白色,球状颗粒,总氮含量46.0%,容易吸湿,吸湿性介于硫酸铵与硝酸铵之间。尿素易溶于水和液氨中,纯尿素在常压下加热到接近熔点时,开始显现不稳定性,产生缩合反应,生成缩二脲,对作物失去肥效。如在炉子上放一块干净的铁片,将尿素颗粒放在上面,可见尿素很快熔化并挥发掉,同时冒有少量白烟,可闻到氨味。 硫酸铵 农业用硫酸铵为白色或浅色之结晶,氮含量20.8%(Ⅱ级)。硫酸铵易吸潮,易溶于水,水溶液显酸性,与碱类作用放出氨气,当硫酸铵在火上加热时,可见到缓慢地熔化,并伴有氨味放出。 硝酸铵 硝酸铵外观为白色,无肉眼可见的杂质,农业品允许带微黄色。总氮含量34.4%(Ⅱ级)。硝酸铵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和结块性,其水溶液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会发生重结晶现象,对热的作用十分敏感,大量的硝酸铵受热易分解,可发生燃烧现象,以致于爆炸,并伴有白烟产生,可闻到氨气味,水溶液呈酸性。 氯化铵 氯化铵为白色晶体,农业品允许带微黄色,氮含量25.39%,易溶于水,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提高,水溶液呈酸性。氯化铵吸水性强,易结块,将少量氯化铵放在火上加热,可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并伴有白色烟雾,氯化铵会迅速熔化并全部消失,在熔化的过程中可见到未熔部分呈黄色。 农业用碳酸氢铵 外观为白色或微灰色结晶,有氨气味,氮含量16.80%(Ⅱ级)。吸湿性强,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酸性。简易鉴别碳酸氢铵时,可用手指拿少量样品进行磨擦,即可闻到较强的氨气味。 过磷酸钙 外观为深灰色、灰白色、浅黄色等疏松粉状物,块状物中有许多细小的气孔,俗称“蜂窝眼”。有效五氧化二磷含量12.0%(合格品Ⅱ)。稍带酸味,是一种酸性化学肥料,对碱的作用敏感,易失去肥效。一部分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一般情况下吸湿性较小,如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时有吸湿现象,结成硬块。加热时不稳定,可见其微冒烟,并有酸味,当温度高于120℃时,一水磷酸二氢钙就失去结晶水转变为无水磷酸二氢钙,水溶性五氧化二磷逐渐减少,当温度高于150℃时,无水磷酸二氢钙又失去水,转化为对作物没有肥效的焦磷酸钙,温度再高,焦磷酸钙又转变为枸溶性的偏磷酸钙。 复混肥料 外观应是灰褐色或灰白色颗粒状或柱状产品,无可见机械杂质存在。有的复混肥料中伴有粉碎不完全的尿素的白色颗粒结晶,或在复混肥料中尿素以整粒的结晶单独存在。三元低浓度复混肥总养分25%;二元低浓度复混肥总养分20%,其中单一养分含量不得低于4%。复混肥稍有吸湿性,吸潮后复混肥颗粒易粉碎,无毒、无味、无腐蚀性,仅能部分溶于水。复混肥料加热时,可见到白烟产生,并可闻到氨的气味,不能全部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