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果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葡萄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症状诊断】
白粉病主要为害葡萄的叶片、果穗及幼嫩枝蔓等绿色组织,发病后的主要症状特点是在受害部位表面产生一层白粉状物。叶片受害,初期在叶片正面产生白色粉斑或灰白色斑块,边缘不明显,大小不等;随病情发展,后期白粉可布满全叶,但白粉状物较薄;有时白粉状物较少,病组织呈淡红褐色(彩图9、彩图10)。严重时,病叶逐渐卷缩、枯萎而脱落(彩图11)。(彩图9 叶片发病初期,表面产生白色粉斑) (彩图10 严重时,整个叶片表面布满白粉状物) (彩图11 白粉病导致叶片枯萎脱落) 幼果粒受害,表面初产生白色粉斑或黑褐色星芒状线纹,继而其上覆盖一层白粉状物,病果粒不易增大,小而味酸,后期易枯萎脱落。果粒膨大中后期受害,表面多形成黑褐色网状线纹,病果易开裂,有时表面可产生稀疏的白粉状物;条件适宜时,病果表面也可被白粉状物整个覆盖(彩图12~-彩图14)。受害病果受药剂控制后,果面常遗留下褐色斑块(彩图15)。嫩蔓及穗轴受害,表面多产生黑褐色霉斑或网状线纹,有时其表面也可产生稀疏的白粉状物(彩图16~彩图18)。
(彩图12 巨峰葡萄果粒表面的网纹状病斑) (彩图13 白牛奶葡萄果粒表面的网纹状病斑) (彩图14 果粒表面布满白粉状物) (彩图15 白粉病控制住后在果面上的遗存病斑(白牛奶)) (彩图16 白粉病在嫩蔓上形成的黑褐色霉斑) (彩图17 穗轴上的黑褐色白粉病病斑) (彩图18 白粉病随着枝梢老化后的褐色枯斑) 【发生特点】
白粉病是一种高等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或芽鳞间越冬,也可以闭囊壳随病残体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产生孢子,通过风力(气流)传播,直接侵染为害。潜育期14~20天,田间有多次再侵染。高温季节病害发展较快,较旱、多云、闷热天气有利于白粉病发生白粉病不喜欢高湿,又怕过度千旱。枝叶茂密、氮肥过多、茎叶徒长、通风透光不良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幼嫩部位或组织易感病,老叶和着色后果粒很少发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
(1)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按比例施用氮、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培育壮树,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及时摘心、绑蔓、打杈,控制副梢生长,促进通风透光,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减少病害发生、多雨地区或季节,注意及时排水。
(2)铲除越冬菌源
结合冬剪,剪除病枝,集中销毁;下架前彻底清扫落叶、落果,集中清到到园外烧毁。葡萄上架后、发芽前,喷洒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石硫合剂晶体60~80倍液或50%硫黄悬浮剂200~300倍液,杀灭越冬病菌。
(3)生长期药剂防治
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10天左右1次,北方葡萄产区连喷2~3次,南方葡萄产区连喷3-4次,即可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为害。
常用有效药剂有:25%乙嘧酚悬浮剂800~1000倍液
40% 百可得(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25%欧利思(戊唑醇)水乳剂2000~2500倍液
30%龙灯福连(戊唑·多菌灵) 悬浮剂800~1000倍液
50%翠贝(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500~3000 陪液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
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0~8000倍液
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
50%美派安(克菌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50%硫磺悬浮剂500~600倍液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
在有些耐药性较强的地区,建议不同类型药剂混合喷施,以提高药剂防治效果。另外,氟硅唑在有些葡萄品种上对果面蜡粉有破坏作用,不套袋果中后期应当慎用。
本文摘自《葡萄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鉴》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