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蓝莓之乡,走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加格达奇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蓝莓的影子。如果细心的话,你会发现,市场上的蓝莓又大又甜,而且比往年要更早地出现在市场,这些“蓝精灵”从何而来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到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大兴安岭作为全国最大的野生蓝莓产地,每年向全区乃至全国提供大量的蓝莓浆果,但是随着消费者对蓝莓价值的认可,单纯依靠野生蓝莓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我区人工蓝莓种植已初具规模。 我区从2005年开始引种人工蓝莓,截至2014年末,全区累计种植面积达1.8万亩,塔河县、新林区、十八站林业局、地区农林科学院等苗木生产基地总繁育能力达900万株。 “人工蓝莓生产周期一般为两到三年,我区的人工蓝莓种植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处工作人员介绍,一是以县区局投入为主,由林场、乡镇组织职工、农户种植,除加区、岭南管委会外,多数县区局采用这种种植方式;二是职工或个人出资,由县区局扶持苗木及补贴资金进行种植,如新林于越夫种植基地、韩家园家庭林场种植基地、加区、岭南管委会各农场种植基地;三是由龙头企业通过承包方式建立种植基地,如大兴安岭超越野生浆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新林区、十八站林业局建立原料基地,大兴安岭北极冰蓝莓酒庄有限公司在阿木尔林业局建立原料种植基地。同时,人工蓝莓种植的品种也日益多样化,我区主要以“美登”种植为主,加上少量的“北陆”、“北青”品种,呼中、呼玛、韩家园、松岭等地开始蓝靛果耐寒品种的种植,蓝靛果种植以其对土壤环境要求低、不需埋土防寒受到部分种植者的认可。漠河县对野生蓝莓苗木进行驯化移栽,利用野生蓝莓驯化种苗补植1500亩。 目前我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蓝莓品种为“美登”,塔河县蓝莓基地除了“美登”品种之外,2010年引进“北陆”、“北兰”、“斯卫克”等新品种,经过试验种植证明可以在该地区推广种植,目前这几个新品种已经开始做组培苗,准备大量繁育。地区农林科学院近两年做了“北青”、“黑珍珠”两个品种的栽培试验,目前已经成活,试验效果较好。 此外,全区各地纷纷加大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力度,目前共建设人工蓝莓种植示范基地39块,新林区已建成标准化人工蓝莓种植基地9个,宏图于越夫基地、翠岗苗圃人工蓝莓基地、塔尔根合利源人工蓝莓种植基地已相继进入丰产期,2015年全区人工蓝莓产量可达25吨。 科技让蓝莓不再有“成长的烦恼” 以前,我区的老百姓吃的都是山上采来的野生蓝莓,可能从没想过这蓝莓还能种植,近2年,市场上人工种植的蓝莓逐渐多了起来,可是人工蓝莓是怎样在我区生根结果的呢?记者走进地区农林科学院,浆果研究室主任石德山向记者介绍了我区人工蓝莓从繁育到推广种植的经过。 蓝莓适宜在酸性土壤种植,而且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要高,水源要充足,大兴安岭地区的酸性土壤和大面积未被利用的半湿地非常适合进行蓝莓人工栽培,而且我区冬季严寒且大量积雪,夏季短暂温暖多雨,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使蓝莓果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温度、阳光的骤变合成了更多的有效成份。自然条件都具备了,然而种植蓝莓并不像想得那么简单,还有许多技术上的难题需要破解,而大兴安岭地区农林科学院担起了这个重任。 “蓝莓好吃,树难栽”。在无菌组培实验室,记者看到架子上一排排的小玻璃瓶里生长着一棵棵稚嫩的小芽。石德山说,这就是蓝莓“美登”品种,是目前我区推广种植数量最多一个品种。一棵蓝莓苗要经过组培、穴盘生根、移栽室外三个步骤,而这三个步骤就要三年时间,移栽到地里还要经过一年以后才能结果,这其中还要经过土壤调酸等技术处理,可见一棵人工蓝莓从繁育到结果是多么不容易,但农林科学院的技术人员将人工种繁育蓝莓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都一一破解,并成功推广到了市场。 2005年以来,地区农林科学院先后引进国外蓝莓品种30个,筛选出适宜当地露地栽培的2个品种“美登”、“北蓝”,筛选出适合保护地栽培的2个品种“北陆”和“北村”,并总结出配套的栽培技术。2006年进行蓝莓组培繁育技术研究,掌握了蓝莓组培快繁、扦插快繁和生根技术,并推广应用于生产。2011年的调查显示,2008年栽培的“美登”,最高单株结果2327粒,最高株产1.37公斤,平均单株产量0.90公斤;2008年栽培的“北蓝”最高单株结果390粒,最高株产1.02公斤,平均单株产量0.73公斤。科研项目“蓝莓繁殖技术研究与种苗繁育”还通过鉴定,填补了我国寒地蓝莓人工繁育技术空白。2010年至2011年地区农林科学院承担完成了国家林业局推广项目“寒温带引种蓝莓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 目前,我区已建立塔河、农林科学院2个组培苗生产基地,新林、阿木尔、十八站和加区4个扦插苗生产基地。繁育的蓝莓种苗销往黑河、孙吴、哈尔滨、内蒙等地,种植表现良好。今年,浆果研究室技术人员到大兴安岭超越野生浆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现场指导蓝靛果扦插繁苗,在现场示范操作、指导,共育苗近20万株。此外,2009年地区农林科学院开始对当地野生蓝莓品种进行繁育试验,开展抗寒品种育种,取得初步成果;2011年承担的国家林业局“948”项目“蓝莓种质资源及经营技术引进”通过国家林业局的中期评估。 蓝莓种植有“钱景” 洁白整齐的栅栏,一垄垄绿油油的蓝莓树,一串串蓝莓在微风中摇曳,还有正在忙碌的身影。走近新林林业局翠岗林场职工张忠友的人工蓝莓种植园,映入记者眼帘的是这样一幅景象。 张忠友是新林林业局翠岗林场的职工,2009年,在林场的大力扶持下开始种植蓝莓。他先期在翠岗苗圃院内利用林场无偿提供的20亩地种植2万株蓝莓苗,去年,他又扩大种植规模,目前种植蓝莓4万株,面积40亩。 “人勤地不懒”,这句话真不假,看到张忠友的蓝莓园,就更加相信这个老理儿了。在40亩地里,几乎看不到杂草,茁壮的蓝莓树上结满了果实。张忠友说:“我俩今天早上3点多钟就下地锄草了,美登蓝莓植株婑小,就怕杂草欺,所以得经常锄草。” “苦点儿累点儿都不怕,就怕产量上不去。”张忠友对记者说。刚刚种植蓝莓时,没有经验,苗栽上后成活率特别低,所以就要总补苗,成本不断地增加,还使结果期推迟。为了提高种植技术,张忠友几次外出学习,到阿木尔林业局请教有蓝莓种植经验的种植户,请来专家现场指导,对种植基地施土配方、土壤的PH值等进行鉴定,及时对土壤鉴定结果进行科学处理,大大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 人工种植的蓝莓一般三年结果,张忠友2009种植的20亩蓝莓自2012进入常产期,这两年的产果量平均每株达到0.2~0.5斤,去年进入丰产期,每株的产果量保守算也能达0.5~1斤,按照每斤15元~25元的价格算,在丰产期,每亩效益可达到6000至1万元。“这样算下来,一年就可收回3年种植成本,以后就是直接往兜里揣钱喽,不过这还得感谢政府的扶持,领着职工走上了增收致富的来钱道!”张忠友和记者算完他的蓝莓账后乐呵呵地说。 古驿站勇闯蓝莓种植路 走进十八站中心苗圃,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一望无际的土地上到处是绿油油的秧苗,秧苗上一串串蓝色的蓝莓果摇摇欲坠,长势喜人。 十八站中心苗圃副主任胡秀云介绍,苗圃目前种植野生浆果410亩,其中“美登”品种的蓝莓300亩,蓝靛果110亩,蓝莓秧苗达到17万株,蓝靛果秧苗9万株。“我们在2013年种的蓝靛果,现在秧苗已经长到了70、80公分高,四五年时间就能达到丰产期。”胡秀云说,今年还扦插了10万株蓝靛果,如果有职工愿意栽种,我们还免费提供给他们。 “2005年春,十八站林业局首次从地区北药办购买了600株两年生蓝莓在苗圃试种,2008年进入产果期,经过测算平均单株产量250克。”胡主任介绍,去年苗圃收获了2000多斤果,收益还是不错的。 而这些成绩与工作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苗圃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扦插繁育培训班,让每一名职工学会、学透、掌握技术要领。在扦插繁育时,技术人员从扦插时间、数量、高度、密度、温度、基质配料、枝条筛选、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上进行全程监管,认真抓住每一个环节,层层把住质量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杜绝了干枝、嫩枝、死枝等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保证了育苗质量,提高了育苗成活率。 记者在十八站中心苗圃看到,在蓝莓种植1区,8年生蓝莓25000株己进入盛果期。按每亩定植600株单株产量1斤左右计算:每年每株投入管理费用6元左右,每斤销售价格12元左右,每亩纯利润3600元左右。 因为蓝靛果适合大兴安岭的气候特点,冬季不用越冬,2013年苗圃种植苗木3万株,现已定植20亩;2014年种植2.5万株,现已进入产果期。“蓝靛果7年进入盛果期,单株平均产量5斤左右,每亩定植300株,它不用覆土,节约劳动力和田间管理等费用。”苗圃工作人员介绍。 2010年,投资350万元建成的智能温室投入使用,分为东西两个区,其中西区有蓝莓观赏品种“北春”510株,东区扦插了10万株蓝靛果。 “为了扦插、繁育、种植蓝莓,我们经常到地区农林科学院蓝莓繁育基地实地考察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充分地融入到苗圃的实际工作中。”胡主任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