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果业通网 首页 果业快讯 果业快讯 查看内容
  从上世纪80年代红富士等舶来品种落户烟台至今,一晃已是近30个春秋,在享受苹果所带来的增收的同时,一个异常严峻而刻不容缓的事实,却摆在广大果农面前烟台境内超过50%的苹果树树龄已近30年,而30年正是苹果的"枯果期"。换言之,最多再过3-5年,这些"老树"不但将产量降低、成色变差、价格滑落,更面临着失去市场竞争力的危险。
  面对"枯果"危机,如何能在老树老果逐渐退市的同时,让果农不至于因产量减少而收入受损?近日走访烟台农业部门及多处苹果种植基地发现,以合作社模式推广有机苹果种植,眼下已成为果树更新换代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果树"升级",仍面临着观念转变、果农分散、渠道狭窄等诸多问题的困扰。

  过半果树"老态龙钟", 量价"双降"或不遥远
  "从1980年烟台开始广泛栽种苹果至今,全市约50%果园已过盛果期,果树产量、质量都在走下坡路,约有150万亩老龄低效果园面临更新换代,去年,烟台果园大面积受洪涝灾害,烟台苹果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市农业局专家告诉记者,受制于部分果农的保守思想,多年来烟台苹果树的更新换代推进并不顺利。"枯果期的苹果树虽然可以继续结果,但容易招惹病虫害,自愈能力下降,果实口感欠佳不说,产量也会逐年下降,直接给果农带来经济损失,烟台苹果产业也将遭受不利影响。"
  目前,烟台苹果种植面积265万亩,产值近140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超过3600元,全市约70%的农户参与水果生产与经营。苹果产业是烟台农业的优势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烟台农业农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全国苹果的优势产区之一,烟台苹果生产在品种、技术、贮藏、加工以及产业化经营等方面一直领先全省乃至全国。但"枯果期"近年来持续加剧,不但栖霞、招远、牟平等主产区大量果农面临着减产减收,包装、仓储、物流等在内的整个下游产业,都将遭受池鱼之殃。
  "如果不加快果树更新换代,最迟20年后,烟台苹果将出现后继无果的困境。"市农业局科研人员表示。

  30年轮回,烟台苹果又面临"升级十字路"
  "烟台苹果"是享誉海内外的城市名片,而烟台苹果的栽种和发展史,更是源远流长。早在明万历46年(1618年),《福山县志》卷一"地理土产类"中,就曾记载福山境内栽培有"花红"(即苹果);清同治11年(1872年)《黄县志》记载苹果"曰频婆、曰花红、曰楸子"。但此时的苹果栽培均属于小苹果品种,也就是通常说的本地苹果。
  1871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思夫妇带来了一批西洋苹果,并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建起了"广兴果园"。几年后,结出了与本地苹果截然不同的果实,个儿大、皮儿薄、汁儿多、肉儿脆,酸甜可口,并且耐储存。1899年,聪明勤劳的烟台人民从"广兴果园"设法引种,将枝条嫁接到自家苗木上,嫁接的果树开花结果,果实个大、色青、味香,口感更优于西洋苹果,并产出两个品种,有了让中国人至今记忆犹新、妇孺皆知的名字:"青香蕉"、"红香蕉"。
  上世纪80年代,烟台苹果栽培面积及产量又创历史新纪录,1985年,全市苹果栽培面积达134.27万亩,总产量53868.5万公斤。主要品种包括国光、青香蕉、红香蕉、金帅、秋花皮、红玉等六七个。幼树主要有红富士、烟青、新红星等。至此,烟台苹果的品种悄然间完成着升级换代,已由青香蕉、红香蕉、国光等品种,改植为日本红富士。此后经过实践、试验,又培育出烟富13号、烟富16号,烟嘎12号等新品种,其综合品质更加优越,目前全市已发展到各类果树240多万亩,总产量达到400多万吨。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烟台苹果"从来不是固步自封的品牌,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品种,只有不断更新换代,只有勇于推陈出新,"烟台苹果"才有口皆碑,远销海内外。而如今,与30年前本地果农相似的选择,摆在新一代烟台农民面前,是"长痛不如短痛",以"壮士断腕"的姿态着眼长远,还是小富即安,得过且过,错失果树更新换代的最佳时机?

  观念落后成更新换代最大阻力
  面对日渐加重的"枯果"情形,今年年初,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直到2020年,把烟台建成全国高档苹果生产基地。但烟台苹果产业整体的转型升级,仍面临多重困难与挑战。
  拥有10万亩果园的牟平观水镇,果农的心声或许更能体现眼下苹果种植的困局:郝格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中华告诉记者,眼下果树老化,劳动力、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扬,劳动力老龄化都是眼下苹果种植过程中突出的问题,但最严峻的问题还是转变观念:"观水最大的优势产业是苹果,观水人民最大的依赖也是苹果,苹果是每家每户的命根子。不少上了年纪的果农,哪怕一棵树结不了几个果子,也舍不得把果树砍掉,不为别的,就因为担心换树的几年间产量下降,到手的钱少了,加上这几年苹果价格时常波动,即便去过栖霞、蓬莱考察过合作社和有机苹果,但哪怕觉得人家的苹果好,还是怀疑能不能卖上高价,顾虑有没有市场,就怕赔钱。"
  值得庆幸的是,眼下烟台已初步形成了果树栽培管理、果品保鲜、贮藏加工等方面的配套技术,比起步较晚的其它苹果主产区,优势相对明显,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的生产模式,已成为产业转调的最大瓶颈。据统计,烟台有近80万苹果种植户,其中进行税务登记从事苹果种植的专业合作社,仅有114家,市级以上果品龙头企业仅49家,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低的问题十分突出,果品定价和销售渠道对收购商和果品企业依赖性强,果农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依旧较弱。
  除了分散的经营模式,日益明显的果农老龄化也成了阻碍烟台苹果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烟台50岁以上的果农占66%以上,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将十分突出,烟台苹果生产将面临劳动力匮乏和成本
  上涨过快的双重考验。此外,国内以苹果为主的水果产业异军突起。1990年代以来,陕西、甘肃等苹果新兴产区迅猛发展,全国苹果面积目前达到3400万亩,产量3800万吨,烟台已经逐渐失去"数量优势"。
  更加刻不容缓的是,目前苹果市场的消费需求没有明显增加,市场分流明显,这也迫使着烟台苹果加快转型升级。当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苹果等水果产业已经步入现代化,而烟台仍然处于传统发展模式,出口同样面临着挑战。

  有机苹果合作社或成转型出路
  提起"有机",港城市民并不陌生,健康绿色的生产标准与不菲的价格,都是"有机食品"的标签,而有机苹果的价格优势同样明显,普通苹果一斤只能卖4元钱,有机苹果一个就能卖14元钱,以合作社模式推广有机苹果种植,眼下已成为果树更新换代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为"中国苹果第一镇",早在2011年,牟平观水镇就出台了《观水镇绿色苹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对土壤管理、施肥、灌溉、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防治、收获等各个环节实行统一标准管理。为鼓励果农更新换代,砍掉"枯果期"果树栽植新苹果树苗,当地不仅给予政策扶持,还通过土地集约、合作,引导果农走"有机苹果合作社"新模式,从交通、市场、苹果三方面入手,三管齐下,多措筹资全力改善全镇交通运输状况,完善果业市场建设,改造果园,创新发展有机苹果,大力促进果业增效、农民增收。3-5元/斤的苹果今年卖到了22元/斤的"天价",果农们乐得合不拢嘴。
  记者从烟台农业部门了解到,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标准化果园13个,省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项目县5个,市级标准化苹果示范园99个。加快改革烟台传统栽培模式,在有水浇条件、土层深厚的地块重点推广矮砧集约栽培模式,无水浇条件的丘陵薄地重点推广乔化栽培模式,积极集中推广整形修剪、水肥一体化、病虫无害化防治等配套栽培技术。针对全市不同区域、树形、树龄的郁闭果园,采用隔行去行方法和冬夏季结合配套修剪技术,合理调控果园群体和树体结构,提高通风透光程度。加强果园灌排工程建设,装备喷灌和滴灌设施,实施水肥一体化,提高水肥利用率。专家介绍,苹果升级后,一亩地将增产40%。

(记者 尚香杉 杨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0)

果业通网QQ:319130946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果业通①群:146086010 果业通网技术交流    果业通②群:122489487 果业通网广告信息群

首页|关于我们|免责声明|广告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果业通网 ( 鲁ICP备13013375号-3 ) 0535-6770109

GMT+8, 2025-9-13 14:55 , Processed in 0.139916 second(s), 20 queries .

Copyright © 2015-2016 果业通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