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4日召开的首届硫肥应用发展研讨会上,各方嘉宾对硫肥的功能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硫研究所、国际锌协会技术顾问樊明宪指出,中国缺硫土壤的面积估计达到4000万公顷,合理使用硫肥具有让作物增产10%的潜力,潜在增加粮食产量2400万吨。 硫酸铵到底是不是好肥料,国际上早有定论,并且付诸行动。这从硫酸铵出口量逐年增长上就明白无误地体现出来:2018年出口量680万吨;2019年703万吨;2020年864万吨;2021年1066万吨;2022年1246万吨;2023年1~9月985万吨,每年都在上新台阶。这不单纯是因为硫酸铵出口不需要法检。实际上,在没有实行法检之前,硫酸铵就已经高居化肥出口榜首位了,而价格更便宜的氯化铵的出口量却一直在100多万吨的水平徘徊。 硫基肥相对于氯基肥和高氮肥,对粮食的增产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按照专家的说法,使用硫肥潜在增产粮食2400万吨。不管专家的数据是否精确,但增产幅度是惊人的,相当于新增几千万亩的耕地面积,且对土壤地力保护有着潜在的好处。再考虑到盐碱地的开发,硫基肥在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盐碱地的总面积约15亿亩,其中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约5亿亩,甚至有些土壤还在向盐碱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守住,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显然不能用氯基肥,只能用硫基肥,硫酸铵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硫酸铵作为副产品,很容易做到让农民用上物美价廉的硫基肥,但偏偏硫酸铵却大量出口了。并不是国内消化不了这么多的硫酸铵,而是只要允许硫酸铵自由出口,中国农民的购买力就一定竞争不过国际同行。无奈的中国农民只能倾向于使用价格更便宜的氯基肥和高氮肥了。 笔者不反对任何化肥的出口,但反对一切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化肥出口。 ................................................... 来源:农资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