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电”“限电”“双控”。近日,这些关键词屡屡上热搜榜,拉闸限电的区域不断扩大,“能耗双控”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当前,正值原药采购、冬储备货的季节,加之一些媒体炒作“农药一货难求”“农药将成为奢侈品”的声音不断,原药价格应声而涨,行业恐慌开始蔓延,制剂厂家、经销商进退两难。在这里,笔者想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也是行业发展必须要经历的阵痛阶段。对于农药企业而言,要么脱胎换骨,要么关门歇业。 预判一:价格上涨只是暂时的,大部分原药品种价格仍将处在合理区间。农药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从国家宏观调控层面,也不会让农药价格一直处于无序的上涨局面。另外,中国本身是世界第一农药生产大国,供大于求,加上近年来农药企业搬迁,产能都在大幅增加,所以即便是在“双控”情况下,保障国内需求也不是问题。 预判二:从农药大国到农药强国,拼技术、拼实力的时代来了。“缺电”“限电”“双控”三重压力之下,行业必将面临洗牌,一些能耗更低、更具成本优势的企业将被树立为行业典范,迎来发展机会。同时,一些高耗能的原药项目,将成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只有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才能走到市场前端。先正达、巴斯夫等跨国农药巨头早已走在市场的前列,所以对大部分国内农药企业而言,经过近30年的无序扩张,当前正是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预判三:种植业服务将迎来百花齐放的局面。一方面是农资投入品价格高企,另一方面是农产品价格低迷,这使种植业进入深度变革期。如何满足种植大户的需求,是所有农资企业必须要思考的难题。可以预见,服务型企业将会越来越多,生产型企业将会越来越少。 预判四:农产品必须走品牌之路,才能获得高溢价、高收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农资企业涉足种植和农产品品牌培育环节,一些小宗作物及具有独特地理环境需求的作物种植区域,将会成为企业布局的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