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果业通网 首页 果业快讯 致富经 查看内容

  在牟平,有很多村庄隐于山水之间,空气清新、景色宜人、闲适安逸,各个都如世外桃源般存在,嵠山后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庄。从高陵镇驻地一路向南7公里,在群山环抱中,这里溪水潺潺、鸟语花香、炊烟袅袅,一派恬静美好的诗意画面。“别看我们村现在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在以前那可是全镇最穷、最脏、最差的村,这几年,在党员干部的引领下,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朱冠胜笑着说。
  2014年,17名党员干部领着全村200多名村民,义务出工填平了垃圾沟、修起了拦水坝、打通了连村路,节省工程款50余万元。2017年,成立嵠望果蔬专业合作社,当年村集体就增收2万元,社员分红2万元……靠着一股子“别人能干,咱也能干”的虎劲,奏响了嵠山后村脱贫致富的“交响曲”。
  昔日脏乱差今朝洁净美
  彩绘的民房、平坦的村路、潺潺的溪水、葱郁的山林……走进嵠山后村,这里的一切都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仿佛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美吧?”村干部郑永珍带着自豪地语气说。
  推开村委会的大门,一面墙上的照片却让人吃了一惊。照片中的嵠山后村杂草萋萋、破烂不堪。“这就是以前的嵠山后村,村路凹凸不平,房屋破败不堪,村中一条长120米、宽15米的大沟变成了一片狼藉的垃圾场,村旁的河道干枯,粮食作物、瓜果蔬菜“面黄肌瘦”,一幅潦倒景象。在外人眼中,嵠山后村就是偏远、贫困、落后、了无生气的代名词。”郑永珍这样回忆她住了几十年的村。
  变化,从2014年年底开始。仅用一年时间,嵠山后村就完成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大变样。
  2014年嵠山后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新班子肩负重托走马上任。新任村党支部书记朱冠胜心有不甘地说:“主要就是穷,哪个村也比俺村强。”
  面对土地长期撂荒、人居环境恶劣、建设发展没钱等一道道难题,嵠山后村党支部立即召开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凝心聚力。“人家能干出来,咱干不出来?”朱冠胜的话掷地有声。他们把解决难题的答案、走出困境的思路,写在了村庄最显眼的位置:“想不想干?想!为谁而干?群众!敢不敢干?勇担当!怎么去干?真抓实干!”
  可村集体没有钱怎么干?朱冠胜和村里17名党员率先站了出来,带领全村209名村民义务出工,顶着炎炎烈日刨地挖坑、搬运砂石、浆河道砌、改造旱厕、修建道路、美化村庄,到处是党员干部带领村民“自力更生、真抓实干”的身影。前后一算,共为村里节省了工程款达50余万元。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朱冠胜感触颇深:“村里50岁以下的就4户,可党员干部一号召,大家伙没有退缩的,都拿着工具出来干活。”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憧憬,如今在嵠山后村的绿水青山间已变成了现实:村路打通了,垃圾沟填平了,修起了拦水坝,建起了小凉亭……
  从零到万的突破
  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转变后,如何增加村集体收入是摆在嵠山后村党支部面前的另一个难题。“以前村集体收入就是个零,真是一点钱也没有,村集体运转主要靠区镇两级‘输血’维持。”朱冠胜回忆道。“你们搞合作社吧!”高陵镇党委负责人的一句话像黑暗中的指路明灯,让嵠山后村看到了希望。对于如何发挥好党委的引领作用,高陵镇党委旗帜鲜明:党委是母亲,支部是孩子,抱着走力不从心,领着走能带动一片。
  在镇党委的扶持下,2017年9月,村党支部注册成立烟台市嵠望果蔬专业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冠胜任理事长,社员以土地入股,占合作社股份的40%,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合作社股份的30%,剩下的30%股份为合作社所有。
  合作社成立了,采取什么模式经营呢?嵠山后村创新采取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与“合作社+企业”并行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党支部成员带领本村村民开垦村内荒山荒地90亩,村民以各自开垦土地入股合作社,并占有相应股份,村集体以30亩集体果园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建成苹果、大樱桃等种植园,每年果园收益按照合作社、村集体、社员3:3:4的比例进行分配。另一方面合作社流转土地100亩,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承包给烟台大境集团用于培育苗木,合作社与烟台大境集团签订合同,由大境集团在村内成立农技服务站,提供树苗和专业技术指导,按照每月1500元的标准优先雇佣村民进行果苗种植,并将每年收益的7%分给合作社,合作社再按分配比例进行分红。
  “合作社成立后,2018年我们村集体增收2万元,社员平均分红2万元!”朱冠胜对记者说。
  除了合作社,在村容村貌大变样后,嵠山后村又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增收途径———办民宿。“我们将村内闲置的民房、果园、河道等资源进行整合打造3套民宿,形成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的民宿乡村休闲旅游阵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真正让嵠山后村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朱冠胜说。
  一个老汉和3个“娘子军”
  嵠山后村“两委”除了村书记是男的,其余3个全是女同志。朱冠胜今年63岁,一个老汉是如何带领“娘子军”们干事创业的?郑永珍跟记者说起了这样几件事。村里填大沟、修村路,她们和男工一样推着小车运泥沙,刷墙、吊顶、木瓦匠活样样精通。一个外村人偶然路过,亲眼目睹了她们修屋顶刮腻子的景象,事迹从此传遍了十里八乡。
  周边市区曾有一个20多人的旅行团来体验村里的民宿,村干部郑永珍、费兰花两人包揽了全部的饭菜,第二天累得脚疼得落不了地。“有人说我们‘彪’,也不给钱,地里的活都扔了,凭什么跟他干?”郑永珍笑着说,“朱书记这么大岁数了,为了这个村啥事都亲力亲为,啥事都干在前面,你说书记都带头干,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拖后腿?我们也希望从小到大生活的村越变越好啊!”“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这是朱冠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怎么干?唯有党员干部的带头实干,才能形成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强大效应。
  朱冠胜与“娘子军”们时常凌晨5点多就开始清扫村居卫生,也带动群众养成了自觉爱护环境的好习惯。2018年,面对缺钱少物的困境,由“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组成10人工作队,一起上阵,全程代办,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52户旱厕改造任务,得到了村里家家户户的一致好评。“现在,只要大喇叭一广播,扫卫生、清积雪、干工活,家家户户没有不响应的。”朱冠胜说。
  也正是因为党员干部带头,合作社才能够健康运转起来。合作社成立初期,由于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和明显收益,村民主动入社的积极性较低,村里17名党员就主动带头到村民家中做工作,动员167名群众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村民入社率达到65.7%,为合作社的顺利运转打下了坚实基础。合作社运营初期,大部分社员缺少系统的经营管理经验,村内5名党员主动对接农科院学习先进种植、管理技术,学成后采取“党员社员一对一指导”模式培养了30多名懂经营、善管理、技术强的业务骨干,带领群众为解决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献计献策。这一件件实事让党员与群众的力量有效聚合,使该村党员在群众心中的影响力、号召力更加突出,带动了全村群众一同参与到村庄建设发展中来,形成了党员带头示范、村民自发参与的发展新风。

(来源:烟台日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0)

果业通网QQ:319130946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果业通①群:146086010 果业通网技术交流    果业通②群:122489487 果业通网广告信息群

首页|关于我们|免责声明|广告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果业通网 ( 鲁ICP备13013375号-3 ) 0535-6770109

GMT+8, 2025-9-13 04:42 , Processed in 0.076439 second(s), 2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5-2016 果业通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