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打独斗到抱团经营,从吸引参观者无数到走出去传经送宝……20多年间,邹平市焦桥镇后三村从一根黄瓜起步,不断创新,让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时间追溯到1996年,时任后三村村主任的周平在带领村民寻找致富门路的时候,瞄准了反季节蔬菜,决定引进设施黄瓜,利润是大田作物的十几倍。 巨大的效益刺激了后三村人的建棚热情,接下来的三年,村里的黄瓜棚由二十几个发展到了200多个。此后,村民们不断在棚室模式、种植技术、品种更新等方面进行探索:由单一温室扩展到春棚、冷棚;由单层塑料到双层覆膜;从细绳绑蔓到绑蔓夹应用;品种也从“密刺儿”“无刺儿”到“美容黄瓜”…… 在后三村东北部,村民曲岗占地2.5亩的黄瓜棚是温室群里的“巨无霸”。今年49岁的曲岗虽然不是该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但是他肯钻研,乐于尝试新技术,逐渐成了黄瓜产业的“开路先锋”。前年9月份,曲岗从寿光引进了美容黄瓜品种“津优103”,并应用了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美容黄瓜通过电商销售,按根卖,一根一块钱。”曲岗说。新技术、新品种提质增效显著,普通黄瓜棚每年收入2万元,新品种棚每年收入3万元。尝到甜头的曲岗,打算再建一个占地5亩的大棚。 在后三村村北,一排宽敞的居民楼前就是该村的村“两委”办公室的所在地,“绿春元蔬专业合作社”的牌子就挂在里面。现任村委会主任的曲庆彬是这家合作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2017年,曲庆彬联合村里的几个种植能手,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这家合作社,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土专家”队伍,并建起了占地20亩的瓜果育苗基地。 合作社“一条龙”服务使村民不出村就能栽上优质秧苗,并会得到专业技术指导,还能在家门口卖出好价钱。目前,全村1790亩地共建起各类棚室400余座,占农业用地面积的47%。目前,该村有超过半数的农户不但种设施黄瓜,还种上了设施茄子、西红柿、辣椒等。 “近10年来,村里果菜产业已经带动周边十个村一起发展,年产量一直稳定在8000吨以上。村育苗基地里培育的秧苗不仅供应本村,本县的农户,还常年供应济南、淄博等地的客户。”曲庆彬的语气中透出自豪。 后三村发展设施果菜收获了财富,几乎人人都成了土专家,外地前来参观学习者未断过,省内外许多农业产业园也都接受过后三村人的技术指导。 (来源:农村大众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