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果业问题的讨论现在很多,但大都集中栽培技术层面,比如:矮化好还是乔化好,套袋还是无袋栽培好,某种水果的市场价格高还是低等等,讨论了多年,中国果业还是这么不给力,很少有人关注果业发展模式的问题,也就是体系机制问题,机制不顺模式不对发展就不顺,所以机制模式问题更为重要。下面笔者试图从这个角度探讨一下果业宏观层面的问题。 你听说过美国、欧洲或日本出现过卖果难的事情吗?即便中等发达程度的智利也未出现过大批量的卖果难现象,反观中国,一号召发展某种果树,就千军万马齐上阵,一发展就过剩,一过剩就砍树,然后再发展,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是为什么? 纵观世界各国,深入研究他们发展果树的模式可以看出,有2种发展模式很成功。一是以美国、智利等为代表的大公司体制,比如:Dole(都乐)、Uni-fruit(联合果品),以及我本人曾2次前往考察学习过的智利DDC公司等,这一体制的最大特点是产销一体。公司内部设立市场部,专门负责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和产品销售,以销定产,所以,一般不会出现生产大幅度超出市场需要的情况,即便丰产年份产量多一些,也不至于砍树。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家庭农场(农户)+行业协会模式(农协),特点是生产与销售分离,农户主要负责水果生产,行业协会负责果品销售,果农采收后将果品送到附近的农协选果场分级称重,销售完后农协扣除一点运营费用其他全部返给农户。农协也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行业协会下联系农户家,上至国家层面的行业总会,对市场总体的市场需求有一个预测,协会会进行平衡、协调和预测预警,并将这些信息及时通报给个相关参与者,所以,也不至于生产出现大幅过剩的局面。 当然,美国及一些发达国家也不并非全部是公司体制,他们也有大量农户、家庭农场水果生产者,但这些也都是会加入行业协会或大型合作组织,比如,世界最大的橙子协会---新奇士橙,新西兰的奇异果营销局等。 大公司体制一般都是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很多公司拥有上千公顷果园分布在不同气候产区,全机械化操作,管理稍显粗放,比如,他们的苹果生产不用人工授粉,更不会用人工疏花疏果,他们用机械喷化学疏果剂疏果,他们也不会套袋、摘叶转果等我们习以为常的技术措施,所以,他们生产的果品并非每一个都完美,有的会有一些小的锈点、果面也不会全红满红,但含糖量、硬度、口感等是一流。这种生产模式需要有先期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购买更多苗木、各种生产机械,各种专业人员,还有大量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这些先决条件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下,果业生产还是不容易达到和复制的。 家庭农场+行业协会模式的生产方式,讲求的是每个果实都是精品,果面要全红,没有任何斑点果锈,没有任何瑕疵,果品的售价高,但这种方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靠行业协会的帮助,当然也要有大量的人工可用。这种植生产模式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人口红利在消失,所以,也是难以为继的。 中国果业现在看上去都不像这二种生产模式,我们的模式更复杂。中国果业可以创造出第三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吗?下期笔者尝试分析。 你认为中国该发展哪种模式?欢迎讨论,转发、评论。 (摘自果树圈子,仅供交流学习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