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果业通网 首页 病虫害图谱 梨树病虫害 查看内容
梨瘿蚊的为害症状及防治技术
      【危害特点 
       梨瘿蚊以幼虫为害芽和嫩叶,在主要梨区均有发生。成虫多在嫩梢密集而未展叶的芽、叶缝隙中产卵,少数产在芽、叶表面。幼虫孵化后立即钻入芽内为害,芽、叶被害后出现黄色斑点,不久,叶面呈现凹凸不平,叶缘向正面卷曲,严重时叶片纵卷,甚至成双筒状。幼虫为害的同时不断分泌刺激性物质,使叶肉组织肿胀、畸形,不能展开,造成受害叶早期脱落(彩图338)。

彩图338  梨瘿蚊为害叶片状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1.4~1.8毫米,翅展3.3~4.3毫米;触角丝状,长约0.7毫米,各鞭节为圆筒形,两端各轮生1圈较短刚毛;足较雄虫短;腹末有长约1.2毫米的管状伪产卵器。雄成虫体长1.2~1.4毫米,翅展约3.5毫米,体暗红色;头小,复眼黑色甚大,无单眼;触角念珠状,15节,长约1.1毫米,各鞭节形如球杆,球部散生放射状刚毛,前翅具蓝紫色闪光,翅面生微毛;后翅退化成平衡棒,淡黄色;足细长,淡黄色,跗节5节,第2节几乎与胫节等长,足瑞有2个黑色爪。老熟幼虫体长1.8~2.4毫米,长纺锤形,13 节;1~2龄幼虫无色透明,3龄幼虫半透明,4龄幼虫乳白色,渐变为橘红色,前脚腹面有 “丫”字形黄色剑骨片 (彩图339)。卵长椭圆形,长约0.28毫米,初产时淡橘黄色,孵化前变为橘红色。蛹为裸蛹,橘红色,长1.6~1.8毫米,蛹外有白色胶质茧。

彩图339  梨瘿蚊幼虫
     发生习性】  
      梨瘿蚊1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浅土层中或树干的翘皮裂缝中越冬,以2厘米左右深的表土层中居多。翌年3月中旬开始出现越冬代成虫,4月上旬为发生盛期,发生早的成虫因梨芽尚未绽开无处产卵而死亡。成虫羽化后即可交尾,约2小时后开始产卵,上午11时左右为产卵高峰。卵多产在未展开的芽叶缝隙中,成块状排列,每卵块数粒至数十粒不等。卵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第1代卵期4天,第2代3天,第3代2天。幼虫孵出后即在芽内或嫩叶上为害。各代幼虫期13天左右。幼虫老熟后,在降雨或高湿天气才能顺利脱出叶片。老熟幼虫脱叶后,弹落地面或随雨水沿枝干下行,寻找适当场所结茧化蛹。第1代蛹期20天,成虫在5月上旬发生;第2代蛹期12.8天,成虫在6月上旬发生。降雨潮湿有利于梨瘿蚊的发生和世代交替。
     防治技术
      (1)人工防治  
      结合其他病虫害防治,发芽前刮除枝干粗皮翘皮,并深翻树盘,促进越冬虫体死亡。生长期发现虫叶及时摘除,减少虫源。
      (2)适当药剂防治  
      一是地面用药防治成虫羽化,二是树上喷药杀灭成虫、幼虫。地面用药在越冬成虫羽化前1周进行,选用48%毒死蜱乳油500~6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300~500倍液喷湿土壤表层,然后耙松表土即可。选用辛硫磷时,以傍晚喷药效果较好。树上喷药在成虫盛发期或叶面初见受害时进行,效果较好的有效药剂有:48%毒死蜱乳油1200~1500倍液、40%毒死蜱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52.25%氯氰·毒死蜱乳油1500~2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水乳剂1500~2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500~3000倍液、24%灭多威(快灵)水剂800~1000倍液等。

(摘自《梨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果业通网QQ:319130946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果业通①群:146086010 果业通网技术交流    果业通②群:122489487 果业通网广告信息群

首页|关于我们|免责声明|广告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果业通网 ( 鲁ICP备13013375号-3 ) 0535-6770109

GMT+8, 2025-9-13 02:08 , Processed in 0.078273 second(s), 16 queries .

Copyright © 2015-2016 果业通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