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大樱桃 +关注 已有658人关注
开启左侧

[保护地栽培] 保护地环境特点、调控及肥水管理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果业通 园主认证 发表于 2014-4-12 09: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LAN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果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保护地环境特点及调控
    1.保护地微环境特点
    (1)温度
    ①日光温室内温度状况气温。
    受天气变化影响大。晴天,一天中气温变化显著,从9时气至11时,气温上升速度最快,平均每小时上升8℃左右,12时后,气温上升变得缓慢,13时达到高峰。阴天时,最高气温出现时间随太阳高度和云层的厚薄而变化,通常出现在云层薄而散射光较强的时刻。晴天的最高温度可比阴天高10℃以上,最低温度也有很大差异。
    受管理条件影响大。管理精细、保温措施好的日光室里,昼夜温差较小,温度比较稳定。夜温一般可保持在7~12℃。而管理粗放、保温措施差的温室,夜间气温下降速度往往比露底快,有时甚至低于外界自然气温,即发生“棚温逆转”现象,“棚温逆转”往往对樱桃生长造成极大危害,严重时会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产。
    昼夜气温日较差大于外界。日光温室的气温日变化趋势与露底相似,但日较差明显高于外界。从12月份到翌年4月份,5个月的平均日较差比室外高3~4℃,这种情况有利于果实着色。
    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在我国北方地区,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下旬,室内气温最低,尤其是夜间气温,如不进行盖苫等保温措施,一般温度都在0℃以下,基本上不能进行果树生产。2月份至3月中下旬,室内气温明显回升,夜间如果有保温措施,气温可达10℃以上,白天气温一般可达25~30℃.3月中下旬以后,随着外界气温的升高,室内气温相应增加,夜间一般可保持在7~10℃,晴天少云天气白天最高温可达35~48℃,易发生高温伤害,必需注意通风降温。
    室内分布不均匀。垂直方向上,不通风时,日光温室内气温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栽培畦上方上下温差可达5℃。中柱前1米处,在垂直方向向上存在一个低温层,1月份低温层在1米高处,2月份在2米高处,低温层温度比其上下其他部分低约0.5℃。室内0.5米以下的气温层间分布十分复杂。白天通常从地面向上气温剧烈下降,20厘米处达到最低值,该层内气温垂直梯度较大,而且以下午2时差距最大。20厘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缓慢上升。水平方向上,距北墙3~4米处最高,由此向南向北呈递减状态。在高温区附近,气温在南北方向上差异不大。前沿附近与后坡下气温梯度较大,可达1.6℃/米。前坡下与后坡下的温度有很大差异。白天前坡下的气温高于后坡下,夜间则是后坡下气温高于前坡。最高气温是前坡下比后坡下明显偏高,最低气温则相反,一般从北向南递减,后坡下的最低气温可比距前沿1米处的最低气温高1℃。日较差在南北方向上差异也很明显。从中柱向南日较差逐渐增大,中柱前3米处的日较差比中柱前1米处大2℃左右。这是温室前部果树产量高于后部而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山墙遮阴和墙上开门的影响,气温在东西方向上也有差别,一般近门端气温低于远门端低温。
    室内明显高于室外。保温措施较好时,室内平均地温(离地面10厘米处)在最冷的1月份,可维持在10℃以上。
    土层深度影响低温变化。对琴弦式和半拱式两种类型日光温室0~25厘米地温调查结果表明,地温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时间随深度而不同,5厘米地温最高值出现在13时,深度每增加5厘米,最高值出现时间后延2小时,最低值通常出现在刚揭草苫和纸被时。8时到14时为室内地温上升时段,从14时至第二天8时为下降阶段。地温日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其中5厘米深变幅为8~10℃,10厘米深变幅6~8℃15厘米深变幅4~6℃,20厘米深变幅2~3℃,20厘米以下趋于稳定,25厘米深变幅仅为1~2℃。
    水平分布不均匀。通常高温带位于距后墙3米处,由此向南向北地温逐渐下降。距离后墙3~5米处地温梯度较小,5~6米处梯度剧增。后坡下地温介于中部和前沿之间,前沿地温最低。东西方向上地温也有差异,主要是山墙遮阴,边际效应及在墙上的开门造成的。近门附近,地温差异较大,局部可达1~3℃。
地温与气温变化不协调。扣棚初期气温上升快,地温上升慢,地气温不协调容易造成树体地上部与地下部发育不协调,引起先叶后花现象。
    ②塑料大棚内温度状况
    气温:日变化特点,多数塑料大棚不覆盖草苫纸被,棚内气温日变化与露地相似。一般最低气温出现在凌晨。日出后随太阳高度增加温度上升,8~10时上升最快。密闭条件下,每小时约升高5~8℃,有时高达1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13时左右,比露地稍早。此后开始下降,日落前下降最快。大棚的气温日变幅大于露地,也大于日光温室,晴天更加显著。初冬和早春,由于棚内散失的热量不能通过由外界刮风带来的热量进行补充,有时出现短时间的“棚温逆转”现象,对果树生产不利。
    季节变化特点。塑料大棚内气温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北方地区,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下旬,棚内气温过低,旬平均气温在0℃以下2月上旬至3月中旬,气温明显回升,旬平均气温可达10℃以上。3月中下旬,晴天大棚内最高气温可达38℃,比露地高15℃以上。3月中下旬到4月,最高气温达40~50℃,应注意通风降温。
    棚内温度分布。塑料大棚内不同部位的气温不同。南北延长的大棚内,中午前东部高于西部,中午后西部高于东部,温差约为1~3℃。大棚气温活动减弱,中部温度高于四周气温。
    地温:塑料大棚空间大,温度的缓冲性大,地温上升后比较稳定。
    日变化特点。塑料大棚内浅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与气温基本一致。地面温度的日较差可达30℃以上,5~20厘米地温的日较差则小于气温。早春,午前5~10厘米处的地温低于气温到傍晚则高于气温,且能维持到次日日出之后,这对果树生长发育有利。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变化不同。早晨5厘米处地温低于10~15厘米地温,但中午和傍晚则相反。
    季节变化特点。塑料大棚内地温随外界气温而变化。春季地温开始回升,浅层地温比深层上升快,同样升到10℃,5厘米处的地温比10厘米处的地温提早6天左右。3月上中旬,胶东地区10厘米处地温可达12~15℃,4~5月份,地温一般维持在20~24℃。
        地温与气温变化不协调。扣棚初期气温上升快,地温上升慢,容易造成树体地上部与地下部发育不协调,引起先叶后花现象。
    (2)空气湿度
    ①日光温室内空气湿度状况 日光温室结构严密,室内空气很少流动,从地面蒸发的水汽都积聚在室内空气中。因此,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白天多在70%~80%以上,夜间更大,常保持在90%~95%。由于室内空气的相对静止,影响空气相对湿度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室温升高,饱和水汽压增大,空气相对湿度就下降最小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此后,随温度的降低相对湿度又逐渐上升,最高值常出现在揭苫之后的十几分钟内。
    ②塑料大棚内空气湿度状况 塑料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日光温室有相似的规律。白天气温升高时,相对湿度降低。夜间气温下降时,相对湿度升高。白天相对湿度在60%~80%,夜间达90%以上。但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的时间有差别,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的最低值出现在10~14时,最高值出现在凌晨。
    (3)土壤含水量
    由于地膜和棚膜的双重覆盖,棚室内地面蒸发大大减少,扣棚至谢花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花后两周夜幕逐渐形成,特别是从硬核期开始,植株蒸腾水量增加,土壤含水量下降,应注意适时适量灌水。
    (4)光照
    ①日光温室内光照状况
    光照强度:日光温室内外光照强度有较大差异。自然光照的强弱和温室透光能力,决定了温室内光照强度。由于塑料薄膜本身及其内外表面上凝结的水滴、附着尘埃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支柱、檩、柁等建筑材料的遮挡作用,日光温室内的光照强度只有外界的60%~80%。
    日光温室内不同部位的光照强度也有较大差异。垂直方向上,从上向下递减,从塑料薄膜开始,高度下降1米,光照强度减少10%~20%。以中部为例,在塑料薄膜内层附近,相对光照强度为80%,距地面0.5~1米处,相对光照强度为60%,距地面0.2米处仅为55%,递减幅度大于室外。水平方向上,以中柱为界,分为前部强光区和后部弱光区,在强光区内,光照强度在南北方向上差异不大,中柱前1米到室温前沿是光照强度最好的区域,在温室的东西两端,由于山墙的遮挡,早晨和下午会形成三角形弱光区,面积随太阳的移动扩大或缩小,中午消失。
    光照时数:日光温室内光照时数的长短,除了受自然光照射时间的制约外,还要受人工措施的影响。为了保温的需要草苫和纸被等防寒物,往往在日出后8~9时才揭开,到日落前15~16时就盖上,人为地减少了光照时间。尤其在最冷的1月份前后,光照时数只有6~8个小时,随温度升高和白天变长,到3月份左右延长到8~10个小时。
    光质:日光温室中光质与塑料薄膜的性质和一天中太阳的位置有关。中午前后光质好于早晨和下午。塑料薄膜与玻璃相比,可见光的透过率小于玻璃,但透过紫外线的能力远远大于玻璃。因此,光质比玻璃温室好,果树的生长较为健壮。
    ②塑料大棚内光照状况
    光照强度:同日光温室一样,塑料大棚的光照强度也明显低于自然光照强度。棚内1米高处的光照强度为棚外自然光照强度的60%。垂直光强的分布是上强下弱。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也有明显差异。南北延长的大棚内,上午东侧光照强度大于西侧,下午反之。东西延长的塑料大棚,平均光照强度高于南北延长的大棚,棚内南部光照强度明显高于北部,南北最多可相差20%。此外,棚内光照强度还与棚架类型、薄膜类型、新旧及季节、天气的变化有关。一般棚架上部结构简洁,例如钢架结构,使用新的无滴膜覆盖,都会增强棚内光照。晴天,棚内的光照强度明显大于阴天。
    光照时数:不加覆盖时,塑料大棚的光照时间与露底一致,比日光温室的光照时数长。光质:塑料大棚内的光谱成分与露地一致,比日光温室的光照时数长。
    光质:塑料大棚内的光谱成分与日光温室基本一致。其成分受棚膜性质、新旧、太阳高度角及天气状况影响。
    (5)CO2浓度 CO2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果树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经济产量的构成具有重要意义。自然条件下大气中CO2的浓度通常为330~340×10-6,一一天中浓度也有变化。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相对密闭,从外界补充的CO2较少,CO2主要来源是土壤有机物肥料的分解、土壤微生物及果树植株的呼吸作用。当果树光合作用强大时,棚室内CO2浓度会经常下降到果树CO2补偿点以下,影响光合物质积累和生长发育。对桃日光温室的CO2浓度状况测定结果显示,扣棚保温至花后10天内棚室内外CO2浓度差异不大,但从树体叶片转色后,棚室内CO2浓度经常低于室外,CO2浓度日变化较大,日出前高达380×10-6~420×10-6,9时开始急剧下降,在10时至14时,仅75×10-6~180×10-6,果树叶片处于“饥饿状态”。此时,人工增加CO2数量,提高塑料棚室的CO2浓度,就可以提高光合强度,增加碳素营养,有利于果实生长、花芽分化和其他生长发育过程。
    另外,在密闭条件下,通过提高棚室内CO2的浓度,可以弥补由于光照不足造成的光合强度下降,当棚室内的CO2浓度达室外的2倍以上,即可取得明显的补偿效果。
    (6)有毒气体成分 有毒气体主要有氨气、一氧化碳、亚硝酸气体等成分。
    ①氨气 氨气主要来源是未经腐熟的动物粪肥如鸡粪、鲜猪粪、马粪、饼肥等,这些肥料经高温发酵会产生大量氨气,由于塑料棚室相对密闭,氨气不断积累。另外大量施入碳酸氢铵化肥,也会产生氨气。氨气浓度达5×10-6~10×10-6时就会对果树产生毒害作用。首先危害果树的幼嫩组织。如花、幼果、幼叶叶缘等,从气孔侵入,受危害的组织先变褐色,后变白色,严重时枯死萎焉。生产中极易把氨气与高温危害相混,应加以区别。棚室内氨气浓度达到30×10-6~40×10-6时,各种棚栽果树都会受到严重危害,甚至整体死亡。
    ②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加温用燃料的不充分燃烧,如积累过多,对棚内管理人员会造成危害。
    ③亚硝酸气体 亚硝酸气体主要来源于不合理的氮素化肥的施用。土壤中连续大量施入氮肥,亚硝酸向硝酸的转化过程受阻,但铵向亚硝酸的转化却正常进行这样会导致土壤中亚硝酸离子的积累,挥发后便导致亚硝酸气体的危害。亚硝酸气体主要从叶片的气孔随气体交换而侵入叶肉组织,初使气孔附近的细胞受害,进而毒害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使叶绿体结构破坏,变褐,出现灰白斑。一般果树的受害浓度为2×10-6~3×10-6,浓度高时,叶脉也会变成白色,甚至全株死亡。
    (7)土壤盐渍化状况 保护地栽培中,尤其是经过多年连续扣棚后,土壤中盐分积聚引起土壤盐渍化在生产中普遍存在,土壤溶液浓度高达7000~8000毫克/升,严重者达10000~20000毫克/升,不仅降低了土壤的肥力、缓冲能力和有效微生物的比例,而且对其中的植株产生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应高度重视。

    棚室内高浓度的土壤溶液主要由于下列原因引起:
    ①棚膜隔绝,自然降雨的淋溶作用缺乏或很轻,矿物离子、盐类物质在土壤表层积聚。
    ②虽然土壤毛细管作用有所减轻,但仍进行,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尤为剧烈,使土壤深层盐分上返,表层土壤盐渍化加剧。
    ③施肥不当,尤其是超量施肥,像大量施用硫酸铵、氯化钾、硝酸钾等化肥,这些肥料易溶于水,但不易被土壤吸附,极易使土壤溶液升高。如氯离子,果树根系根部不吸收而滞留于土壤中。所以果树保护地栽培中应严禁使用氯肥。
    ④砂质土壤、粘板土壤,其缓冲能力差,土壤易盐渍化。
    ⑤栽培年限长,盐分积聚多,土壤盐渍化程度加剧。

    土壤盐渍化程度一般用电导率(EC)的高低表示。电导率越高,则土壤溶液浓度越大。但导致果树生长发育障碍的电导率临界点(值)因果树和土质类型不同而各异,桃树临界值低,葡萄则较高,砂质土、粘板土临界值低,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临界值高。

    土壤盐渍化程度按其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分为4种梯度。土壤溶液总盐含量在300毫克/升以下,果树一般不受危害;总盐浓度在3000~5000毫克/升,果树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开始失去平衡,生长发育不良;土壤总盐浓度达到5000~10000毫克/升,土壤中铵离子积累,果树对钙的吸收受阻,叶片变褐焦边,坐果不良,幼果脱落;当土壤中总盐浓度达到10000毫克/升以上时,果树根系细胞发生普遍的质壁分离,新根系发生受阻,导致整株枯萎死亡。土壤盐分积累的快慢与轻重,除与果树种类有关外,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有机质含量高,盐分积聚慢,经多年保护栽培后盐渍化程度低;有机质含量低,则盐分易在土表积聚,盐渍化严重。

    保护地栽培中,经常出现灌水后果树仍然表现干旱症状的现象,仅土表湿润而根系集中分布区或深层仍然干旱少水导致地上干旱。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反复浇水,表层土壤空隙度减少,盐类成分在土表积聚而形成一层“硬壳”,使水分不容易渗透到土壤内部造成。
    2.环境因子调控 利用设施,合理的调控环境因子,是设保护地栽培的重要环节。
    (1)温度 棚内温度应根据甜樱桃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要求的不同而灵活调节。覆膜以后,白天由开始的11~12℃逐渐增加到18~20℃,夜间温度由0逐渐增加到3~5℃,这个过程大约经过10天时间,此后进入萌芽开花期。从萌芽到采收棚内调控温度如表11-1。
表11-1 保护地栽培甜樱桃萌芽至采收期间温度

萌芽至开花
花期
落花期
果实膨大期
着色至采收期
白天
18~20℃
20~22℃
20~22℃
22~24℃
22~25℃
夜间
6~7℃
5~7℃
7~8℃
10~12℃
12~15℃
    甜樱桃对温度的敏感期主要是萌芽开花期和果实发育膨大期,研究表明,遇到-2℃的低温2小时,将会有50%的雄蕊被冻死。花期最高温度不要超过25℃,果实膨大期夜温适当高些有利于果实的发育,可提早成熟;着色至采收白天温度不能超过30℃,否则会引起着色不良,且影响花芽分化。
    棚内地温与气温之间应保持相对平衡,即同一物候期一天中的平均气温即是适宜的地温,一般认为甜樱桃适宜生长发育的地温为20℃左右。但土温比气温上升慢,因此,扣棚前15~30天全园灌水,覆盖地膜,有利于提高地温,使根系提早活动。
保温措施:①加强保温建设。设施结构要符合保温设计,选用热导率小的棚膜、不透明覆盖材料(草苫纸被、保温被等)和建筑材料,挖防寒沟截断地中热量传导、建风障等,适当加厚日光温室墙体和后坡,地面覆盖黑色地膜。②多层覆盖。多层覆盖对减少贯流放热非常有效。如温室外加盖草苫和纸被、双层膜覆盖、挂保温幕、室内扣小拱棚等可以单一或结合使用。③掌握揭盖草苫、纸被时间。冬季准确的掌握盖草苫、纸被的时间能使气温短时间内回升2~3℃,然后非常缓慢地下降。若盖后气温没有回升,二是一直下降,就说明盖晚了。揭草苫和纸被后气温短时间下降1~2℃,然后回升,揭苫前若室温明显高于果树生长发育的临界温度,日出后可以早揭。生产中可以根据太阳高度确定揭苫时间,一般当太阳洒满整个前坡面时即可揭苫。特殊天气区别对待。在大风或极端寒冷的天气,应适当早盖晚揭。阴天揭开草苫有利于散射光的利用,使室内气温升高。
    加温措施:①炉火加温。是棚室中最常采用的增温措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在早春遇阴雪天降温需要临时加温时,常采用铁炉子燃煤加温,可设烟囱,也可不设。需用酒席加温时,多自砌炉灶,一般在温室北墙内侧每3~4间设一炉灶,由炉炕、炉膛、添煤口、出火口、烟道组成,燃煤时,靠灶口和烟道散热。使用炉火加温要注意操作人员的安全,适当通风,一次操作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发生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中毒。②电热线加温。有空气加温和地加温两种形式。电热线用0.6毫米的70号碳素合金钢线作为电阻线,外用耐热性强的乙烯树脂包裹,作为绝缘层。需要提高气温时,把电热线架设在室内空间,通电即可。由于耗电量大,一般只适用于临时加温。③热风炉(暖机房)加温。通过输送加热后的空气提高棚内室温。对煤炭选择不严,预热时间短,升温快,操作容易,性能好。比水暖加热简单、成本低配热方式有上位吹出式和下位吹出式两种。上位吹出式热风炉,热空气从热风机的上部吹出,棚室内的气温水平分布均匀,但垂直梯度大,,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低,热量损失较大。下位吹出式热风炉,热空气从热风机下部吹出,棚室内气温垂直分布较均匀,而水平分布不均。使用热风炉应注意的事项:热风炉必须设在棚室内。应和多层覆盖配合使用,减小热源浪费。出风口温度不宜过高。塑料风筒散热孔不要直接对准树体。根据樱桃生长发育适温和当时气候情况决定是否加温。晚上多在21时开始送风,送风前1小时左右点火。④水温加热。如有发电厂等工厂余热,可埋设管道输入棚室,使热水或热气在管内循环流动散热提高气温。此外,在较温暖的地区,可在寒流侵袭造成强降温时,燃烧酒精、柴油等短时间临时加温,效果亦好。
降温措施:①通风。通风要根据季节、天气状况灵活掌握。冬季和早春,通风一般在外界气温较高的中午进行,而且要控制放风口的大小和通风时间长短,以免温度急剧下降。此外,还应注意开启放风口的方向,应背风向放风,以免冷空气大量灌入,注意避免冷风直吹树体。②遮光降温。采用盖苫等遮光措施,减少进入棚室的太阳辐射能量。由于减少光照,较少采用。③增大潜热消耗。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时进行地面灌水或喷水,水分的蒸发会消耗大量热能,从而降低气温。
(2)湿度 棚内多处于密闭状态,湿度容易出现过高的情况,易造成霉菌感染。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相互影响,土壤湿度高,空气湿度也高。从覆膜到采收棚内调控相对湿度如表11-2。
表11-2 保护地栽培甜樱桃覆膜至采收期间相对湿度

覆膜至发芽
开花至落花
果实膨大期
果实着色期
空气湿度
80%
60%
60%
50%
土壤湿度
80%
60%~70%
60%~70%
60%~70%
    甜樱桃花期对空气湿度要求相对严格,湿度过高花粉黏滞,不利于授粉,且易感花腐病;湿度过低,柱头干燥,不利于受精。
    降低相对湿度的措施。①通风。气温不太低时,注意通风排湿,特别是灌水后应及时通风除湿。②暗灌或滴灌。采用地下暗灌或滴灌技术,可使空气相对湿度降低6.7%~14.7%。地面覆盖。地面全部覆地膜,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湿度。③利用吸湿物降低空气湿度。在行间或株间放置或吊挂麦秸、稻草、活性白土等吸湿物,吸足水分后及时取走,换上新的干燥的材料。
适当提高温度。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适当提高温度,增大空气饱和水蒸气压,从而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相对湿度的措施 如果棚内空气过于干燥,相对湿度低于40%,可在地面浇水或喷水加湿。
    (3)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浓度直接影响光合产物的生成,由于大棚经常密封,CO2得不到补充,使原本因光照不足而导致光合能力下降进一步严重,因此,适当补充CO2可提高设施果树的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从展叶到果实生长期,保护地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是不够的,影响光合作用高效率的进行,最好进行二氧化碳施肥。补充二氧化碳的方法主要有:
    ①通风换气 在果树适宜温度范围内,加强通风,靠自然通风补充CO2。
    ②增施有机肥 采用“营养槽”法效果显著。具体做法:株间挖沟,深40厘米,宽30~40厘米,沟底及四周铺设薄膜成一槽,将人粪、干鲜杂草、树叶、畜禽粪便等填入,加水后让其自然腐烂,整个生育期2次。研究发现,此法大大提高棚室内CO2浓度,一次处理可持续20天左右。
    ③施用CO2气肥 固体CO2气肥为褐色扁圆形颗粒,每667㎡施入40千克,施后6天可产生CO2,有效期90天左右,高效期40~60天。一般于花前10天左右施放。挖2厘米深的沟,施入后覆土1~2厘米。使用CO2气肥时应注意:施入后,土壤要保持湿润,疏松;棚室内的放风可正常进行,但以中上部放风为好勿将该气肥撒到果树的叶、花、根上,以防烧伤。
    ④化学法 利用硫酸与碳酸盐反应释放CO2。每隔6~7米在棚架上吊挂一个塑料桶,桶口略高于果树,装入适当比例的稀硫酸和碳酸盐,使其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供果树需要。
    ⑤燃烧法 燃烧工业酒精、煤油、液化气等,增加棚室内CO2浓度。
    (4)光照 影响甜樱桃塑料大棚内光照的主要因素是大棚的方向及角度、透明覆盖材料和树体结构,大棚内光照强度约为自然光照的60%~70%,为增强棚内光强,充分利用光照,目前采用的措施有:
    ①延长光照时数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适当的早揭晚盖草苫以增加光照时间。阴天,只要无雨雪时,仍要坚持揭苫,使果树利用散射光进行光合作用。
    ②挂反光幕 在中柱南侧、后墙和山墙上挂宽2米的反光幕,可增加树冠光照25%左右,明显提高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③铺反光膜 果实成熟前30~40天,在树冠下铺聚脂镀铝膜,将光线反射到树冠下部和内膛的果实和叶片上,以提高下层叶片的光合能力,从而促进果实增大和着色,既提高了产量又提高了品质。
    ④清洁棚膜 经常用拖把或其他工具将棚膜上的尘土或草叶等杂物清除掉,或于晴天棚室内温度较高时,用水冲洗棚膜,使棚膜始终保持较高的透光率,以改善棚室内光照状况。清洁棚膜还包括清除棚膜内面的水滴、水膜。最好的方式是选用无滴膜,若使用普通棚膜,可按明矾(70克):敌克松(40克):水(15千克)的配方配制溶液喷洒棚面,可有效除去水滴,增加光照强度。
    ⑤调整树势 抹除或疏掉背上直立强旺枝以改善树冠内部光照,日光温室南部植株不可过高,防止遮挡后部树体。
    (5)有害气体成分调控措施有害气体成分调控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其发生数量和将其排除。具体措施为:
     ①通风换气。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加强通风换气,及时排除有害气体。
     ②合理施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少用或不用碳酸氢铵化肥,减少氨气发生。不连续大量追施氮素化肥,减少亚硝酸气体,亚硝酸气体发生危害时,棚室土壤内施入适量石灰。
     ③不用或少用采暖火炉直接加温。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加温用煤的不充分燃烧,短时间临时加温可采用燃烧酒精等清洁材料完成。
    (6)土壤盐渍化 减轻盐渍化措施有:
     ①提高有机质含量。应特别注意增施有机肥,尤其是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的缓冲能力,还可增加棚室内的浓度,一举多得。增施有机肥是防止土壤盐分积聚、减轻盐渍化的根本途径。
     ②合理施用无机肥。由于自然降雨的淋溶作用减轻,无机肥料(化肥)的有效期和利用率提高,因此,各种化肥的使用数量应较自然栽培条件下适当减少,一般为自然条件的1/2~1/3。注意选择无机肥的种类,硫酸铵、硫酸钾等肥料,硫酸根离子不易吸收而滞留土壤引起盐分浓度上升,而磷酸铵、磷酸钾等肥料,离子吸收完全平衡,易被土壤吸附,不致引起土壤盐分浓度上升。应选择磷酸类无机肥料,忌偏施氮肥,要做到多元复合,配方施肥。
     ③增加淋溶。果实采收后,只要外界自然条件允许,及时揭膜放风,增加自然降雨淋溶的机会,减少盐分积聚。
     ④淡水洗盐。一旦发现土壤盐渍化加剧,土壤溶液高而导致树体生长发育障碍,应在揭棚后增加灌水的数量和次数,以淡水洗盐,降低盐类浓度,或在棚室附近挖排水沟,大水漫灌后让水流到沟中排走。
     ⑤客土改造。经多年保护地栽培,土壤表层盐分积聚较多,盐渍化程度较重,普通方法已不容易改造,可采用客土改造的方法。即用没有盐渍化的表层新土把已盐渍化的旧土换掉。客土改造只改造土表浅层0~15厘米的土壤,改造时注意保护根系,尤其是粗大根系

二、肥水管理
    从定植到扣棚或加盖温室之前,甜樱桃在田间露地生长3~5年,按露地肥水要求进行管理。当甜樱桃进入保护地栽培后,这是肥水的供应要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通常情况下,甜樱桃保护地栽培的施肥量为每年纯氮667㎡15千克,纯磷667㎡6千克,纯钾667㎡12千克。9~10月份施用大部分有机肥,要求树势中庸健壮。在浇水方面,由于保护地中水分蒸发量少,所以浇水也要勤浇少浇,保护土壤湿润和通气。最好利用滴灌,滴灌的管子放在地膜的下面,管子有小孔滴水,同时滴入的水中可加入能溶于水的肥料,保证樱桃树对水分和养分的需要,又能降低空气湿度,利于生长和结果。

果业通网--果农朋友的好帮手 www.guoyetong.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果业通网QQ:319130946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果业通①群:146086010 果业通网技术交流    果业通②群:122489487 果业通网广告信息群

首页|关于我们|免责声明|广告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果业通网 ( 鲁ICP备13013375号-3 ) 0535-6770109

GMT+8, 2025-9-13 07:22 , Processed in 0.088037 second(s), 24 queries .

Copyright © 2015-2016 果业通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