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果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葡萄黑痘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症状诊断】
黑痘病可为害葡萄的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如幼果、果柄、穗轴、新梢、叶片、叶柄、卷须等,但以果穗受害损失最大。生产中常多个幼嫩部位同时受害。
幼果受害,初期在果面上产生深褐色圆形小斑点,扩大后成直径2~5毫米的圆形凹陷病斑,中部灰白色,外部深褐色,边缘紫褐色,整个病斑似“鸟眼”状;随果粒膨大,病斑逐渐停止扩展,进而表面硬化(彩图93、彩图94)。果粒进入膨大中后期,病斑边缘逐渐产生裂缝,表面发生龟裂(彩图95)。潮湿时,病斑表面可产生乳白色黏液。黑痘病病斑只限于果粒表层,不深入果肉内部。 (彩图93 黑痘病在幼果上的初期病斑 ) (彩图94 幼果粒上的鸟眼状病斑) (彩图95 果粒上的病斑后期,边缘开裂) 叶片受害,初期在叶面上产生红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外有黄色晕圈;扩大后病斑多为圆形或近圆形,中部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紫色至紫褐色,直径1~4毫米;干燥时,病斑中央易破碎穿孔,但周围仍保持有紫褐色边缘及
黄色晕圈(彩图96、彩图97)。一张叶片上常散生许多病斑。发生严重时,病叶干枯、扭曲,至脱落。(彩图96 黑痘病在嫩叶上的初期病斑) (彩图97 黑痘病在叶片上的后期病斑) 新梢受害,病斑初为圆形或长圆形斑点,褐色至黑褐色,稍隆起:扩展后成长圆形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褐色至深褐色,凹陷;后期病斑中部多开裂,维管束外露(彩图98~彩图100)。严重时病斑在嫩梢上连片,至新梢枯死、穗轴、叶柄、卷须受害,症状表现与新梢受害相似。
(彩图98 黑痘病在嫩梢上的初期病斑) (彩图99 黑痘病在嫩梢上的中期病斑) (彩图100 黑痘病在嫩梢上的后期病斑) 【发生特点】
黑痘病是一种高等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蔓、病果、病叶等有病组织及病残体上越冬。北方果区,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是主要初侵染来源;南方果区,在树上病组织中越冬的病菌是主要初侵染来源。
第二年葡萄发芽后,越冬病菌逐渐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直接侵染进行为害。潜育期一般为3~7天,田间有多次再侵染。带病苗木、插条的调运可以进行远距离传播。
黑痘病主要为害葡萄的幼嫩组织,植株幼嫩生长阶段多雨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幼嫩生长阶段干旱少雨或进入雨季后组织已经老熟,则不易发病。一般来说,开花前后至幼果期多雨,黑痘病可能会严重发生。管理粗放、氮肥施用量过多、嫩梢处理不及时的果园,可能会发病较重。另外,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防治技术】
(1)处理越冬菌源
冬剪后彻底清扫果园,把架上、架下的病叶、病果、病梢清理干净,并集中烧毁。春季葡萄上架后或发芽前,全园喷施1次77% 多宁(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60%统佳(铜钙·多菌灵)可阻性粉剂200~300倍液或10%硫酸亚铁十1%粗硫酸,铲除枝蔓上残存的越冬病菌。
(2)搞好苗木检验与消毒
调运苗木及插条时,要严格检验,重病苗必须淘汰烧毁,轻病苗和可疑苗木进行消毒。一般使用10%硫酸亚铁十1%粗硫酸或3波美度石硫合剂十0.3%-0.5%五氯酚钠,浸泡苗木或插条10分钟。
(3)生长期药剂防治
关键为喷药时期。在江淮流域和南方各葡萄产区从萌芽后半月左右开始喷药,10~15天1次,连续喷至落花后半月左右。在北方葡萄产区,开花前、落花70%~80%、落花后15天左右是药剂防治黑痘病的三个关键时期,需各喷药1次,即可有效控制黑痘病的发生为害。
常用有效药剂有:
30%龙灯福连(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
500克/升统旺(多菌灵)悬浮剂600~8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
77%多宁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
80%太盛或必得利(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50%美派安(克菌丹)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25%欧利思(戊唑醇)水乳剂2000~2500倍液
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500~700倍液
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68.75%噁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
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等。
(4)其他措施
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培强树势。生长期及时整蔓打杈,保证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及时剪除发病新梢、嫩叶、幼穗等,减少田间发病中心。
本文摘自《葡萄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鉴》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