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果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即将过去的2014年对大西北的甘肃静宁县来说是一个丰收的年份。尽管遭遇了低温、霜冻、雪灾、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但约60万吨的苹果产量,24亿元的产值,对一个西部国家级贫困县来说收获绝对是巨大的。 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因苹果产业的飞速发展,在收获了一张又一张享誉四方的“国家级名片”之后,2014年,“中国苹果之乡”静宁又建成“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01.2万亩,居全国县(区)苹果种植面积之首。 静宁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历程中,农业县往往是最贫困也是最难脱贫的。正因为此,从产业扶贫的视角而言,静宁苹果产业领舞县域经济发展的事实便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而当前静宁苹果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更值得认真思考和分析。 贾河乡山地果园一角 仁大乡果园全貌 李店镇常坪塬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
从南部到中部再到西北部,在静宁24个乡镇,“种苹果能致富”已经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产业富民的理念深入人心,“职业果农”越来越多。 10月中旬,静宁县治平乡雷沟村村主任雷拖胜家的苹果早已出售完毕:8亩多果园,收入了32多万。这位50岁刚过的果农是静宁县第一批评选出的务果能手之一。1980年,21岁的雷拖胜在“家里太穷而娶不上媳妇”的思想重压下“斗胆”承包下了农业社的6亩果园,成为雷沟村种苹果的第一人。 “现在是挣钱了,但刚开始种果树却艰难的不得了!”谈起这些年来自己靠务果发家致富的感受时,雷拖胜说,记忆最深的还是自己将家里的全部田地种上果树后和父亲所产生的严重矛盾,“我刚种上,第二天,树苗都被父亲拔出扔到了路旁!” 时光飞逝,经过30多年的发展,像雷拖胜一样对种果树发家致富的众多顾虑和怀疑早已被市场经济活生生的现实一扫而光。在当下的静宁县,你如果问农民干什么最挣钱,那么得到的回答十有八九是“种苹果啊!”,农民对“种苹果能致富”已深信不疑,产业富民的理念深入人心。 行走在该县苹果产业发展最早的治平、李店、仁大等南部各乡镇,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全是苹果园。“南部乡镇的农民更准确的说应该叫‘果农’,因为各家各户只一门心思务苹果,面粉、食用油、蔬菜等生活必须品基本像城市居民一样进行采购了。”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李建明认为,成为职业农民必须满足3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二是必须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三是必须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分析静宁尤其是南部各乡镇的果农,其生产生活状态已全部符合这3个条件了。”李建明说。 在南部农民转型成为“果农”,且年收入越来越高的现实影响和带动下,该县中部和西北部乡镇的苹果种植面积近几年来也呈几何倍数增长。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突然有了“主见”,开始自发压缩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栽建果园,自发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了。 10月19日,位于静宁县最西部的甘沟乡圪垯村王东有家的5亩挂果园被来自四川的客商收购装箱了。“卖了4.6万!比一个公务员一年的工资还要多!”面对采访,一直靠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的王东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而据圪垯村村支书张自谦介绍,目前,全村果园种植面积已达2100多亩,超过了总面积三分之一。甘沟乡党委书记靳建喜则认为,随着果园面积的持续扩张,以往以劳务经济为主的家庭收入模式正在悄然改变,“以后,甘沟乡的群众更多的也会像南部乡镇的果农一样,逐步靠种苹果而致富。” 红六福果业将整个余湾乡作为优质富硒苹果生产基地 围绕苹果产业,“资本下乡”已呈“新常态”,土地变得更加珍贵,流转速度明显加快,有力促进了苹果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静宁被国家农业部定为黄土高原苹果种植优生区。目前,静宁苹果产业已形成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良好格局,加之味浓色艳、耐储存、货架期长等诸多品质,其在全国市场上具有了话语权。这些有利的综合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投资苹果产业。 沿静庄公路(静宁县通往庄浪县的主干道)驱车向南行驶,穿越该县威戎镇时,可以看见甘肃绿谷公司建成的一片片集集支架拉线、滴管、行间生草于一体的现代苹果矮化密植高新示范园。 公司总经理李晖毕业于兰州大学,原本一直在北京从事医疗器械销售。2012年,看重于静宁苹果独特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市场前景,李晖决定全面转型,投资现代农业。目前,绿谷公司已从威戎、雷大两乡镇流转土地3500多亩建设矮化密植果园,累计投资5000多万。 与此同时,在静宁的众多民营企业也纷纷“上山下乡”,在各乡镇流转土地建设自己的苹果生产基地。德美集团是该县从事商贸物流和房地产销售的一家大型企业。近年来,德美集团陆续在该县贾河乡和双岘乡采用合作社的形式建立了苹果生产基地,并利用行业优势,在兰州和北京设立了“静宁苹果专卖店”。截止2014年11月初,德美集团共收购合作社农户苹果2400余吨;而静宁红六福果业公司则于2013年以来投资4000多万,在该县余湾乡采用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建成万亩富硒苹果生产基地和万吨气调库,并给每箱生产出的苹果加盖了二维码,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所产苹果的全程可追溯。 除了大量工商资本投资到苹果产业外,社会闲散资金也纷纷涌入苹果产业。2009年,一直在新疆种植棉花的静宁仁大乡东湾村人师定万返回家乡,采用土地流转的形式大面积种植苹果。“川地根本流转不过来,流转来的全部是陡峭的山地,将近有200多亩”师定万说,几年下来,他已累计投进去200多万,“明年果树将进入挂果期,按目前的价格,两三年就能收回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