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果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苹果套袋后主要病害
1、苹果褐斑病(绿缘褐斑病)
(1)症状
苹果褐斑病主要发生叶片上,重的也可为害果实。其表现以下症状。
①叶片症状 二是针芒型。病斑黑色微隆起,似针芒状向外扩展,病斑小、数量多,常常遍布全叶。后期病叶变黄,病斑周围仍保持绿色晕圈。
三是混合型。病斑大,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黑色针芒状。后期病叶变黄,病斑中央多为灰色、四周为黄色,边缘仍保持绿色,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
②果实症状
开始在果面出现淡褐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凹陷病斑,表面散生黑色小点,皮下浅层果肉褐色干腐、呈海绵状。
(2)侵染循环
苹果褐斑病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或子囊盘在地面病落叶中越冬。第二年当雨季来临后,分生孢子盘产生白色蝇粪状分生孢子团,成为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主要从叶背进入叶内。其潜伏期为31-45天不等。苹果褐斑病最喜欢侵染的叶片是已长成的功能叶片和衰弱的老叶,而叶龄在20天以内的幼嫩叶片具有自发抗病性。苹果褐斑病主要侵染期是春梢停长期至秋梢停长期。田间叶片发病一般从6月上旬开始,首先从树冠内膛或下部出现。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病率急剧增加,7月下旬至8月份是田问发病高峰期。从发病到造成落叶一般为13-55天,田间一般从7月上旬开始出现落叶,8月份落叶数量最多,严重时9月份叶片全部落光。叶片发病后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造成多次重复发病。苹果褐斑病的发病早晚和发病程度取决于每年雨季来得早晚和降雨量的多少。凡是6、7、8月份雨季来得早,降雨量大,降雨频繁,持续时间长的年份,沿海多雾的地区,地势涝洼的果园苹果褐斑病发生早而重,且病害易于大流行。
(3)防治技术
苹果褐斑病防治的关键是:雨季来临后的6、7、8月份选用耐雨水冲刷、残效期长的药剂保护叶片,防止病菌侵染。
①清扫秋冬全面清扫果园落叶,减少夏季侵染源。
②苹果套袋后,立即喷布一遍1:2:200倍波尔多液。遇雨,要在雨前喷布。如果套袋后,6、7月份雨多频繁,最好连喷两遍1:2:200倍波尔多液,间隔期15~20天。年喷布波尔多液次数,不要低于三遍。波尔多液是防治褐斑病最好的无机杀菌剂。
③有机无机农药交替使用。乙磷铝、代森锰锌及其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复配制剂,与波尔多液交替使用,可基本控制苹果褐斑病的发生。
2、苹果圆斑病
圆斑病是苹果叶部病害之一,全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常在春秋两季气温较低的时期发病,一般不造成落叶,但发生严重时也能引起落叶。
(1)症状:此病主要侵害叶片,有时也侵害叶柄、枝梢和果实。染病叶上病斑圆形,褐色,边缘清晰,直径4~5毫米,与叶健部交界处呈紫色,中央有一黑色小点;枝梢叶柄病斑卵圆形,淡褐至紫色;果实染病后,果面产生暗褐色,不规则形状的稍突起病斑,其上有黑色小点,病组织坏死硬化。 (2)病原:病原为孤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olitaria Eills.et Ev.)属于半知菌亚门腔胞纲球壳孢目。病斑中心的小黑点为其分生孢子器,球形、有喙孔,直径60~116微米。分生孢子单孢,无色,近圆形,大小为7~11×6~8.5微米。
(3)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落叶及病枝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器越冬。来年春季,越冬病菌产生大量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豫西地区5月上、中旬即开始发病,6月初进入发病盛期,以后可延续到10月底。
病害的发生轻重与果园管理水平、品种等有关。果园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病重;倭锦、红玉、国光易感病,祝光、元帅较抗病。
(4)防治方法:同褐斑病。只是因圆斑病发病较早,需在谢花后发病前喷药,可喷一遍400倍井冈嘧苷素、5000倍十三吗啉或唑类农药,并注意剪除病枝,烧毁会深埋。
3、轮纹烂果病(见“萌芽前病虫害发生部分”)
4、炭疽病(见“谢花后病虫害发生部分”)
5、黑点病(见“谢花后病虫害发生部分”)
(二)主要虫害
1、桃小食心虫(桃蛀果蛾)
(1)为害症状
桃小食心虫只危害果实,被害果实表现以下症状:
①“流眼泪”。幼虫多从萼洼周围蛀果,蛀孔处流出泪珠状果胶,俗称“流眼泪”。
②“猴头果”。幼虫进驻果实后,在果内串行并食用果肉。随着果实的迅速膨大,造成果实畸形,俗称“猴头果”。
③“豆沙馅”。幼虫蛀入心室后,取食种子并排泄,粪便充斥果心,俗称“豆沙馅”。
④“脱果孔”。幼虫脱果时留有绿豆粒大小、直通果心的“脱果孔”。 (2)发生规律
越冬幼虫从出土作茧化蛹直到羽化出成虫,最短时间为14天,最长19天,一般16天,羽化盛期在7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后主要在果实萼洼处产卵,少数在梗洼,卵期为6~8天。
①桃小食心虫越冬规律。桃小食心虫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地下2~12cm处吐丝做冬茧(扁圆形)越冬。第二年的5~6月出蛰,出蜇盛期为6月上中旬左右。这期间遇到降雨、浇水等满足出蛰所需的温湿条件,越冬的老熟幼虫就会破茧钻出地面,爬到土块下吐丝做夏茧(长纺锤形),并化蛹,蛹期半月左右。6月中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交配后的成虫在苹果的萼洼处产卵,少数在梗洼。卵期为6~8天。初孵幼虫在果面爬行很短一段时间,很快就蛀入果内为害果实。
桃小食心虫一代卵的孵化盛期和蛀果盛期为7月上旬。虫在果内为害生活约25天左右,即老熟脱果,或入土越冬仅发生一代;或是化蛹,继续发育,羽化成虫,于8月中下旬发生第二代;桃小食心虫的二代卵期,孵化期,蛀果期一般年份是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二代老熟幼虫一般9月份脱果越冬。
(3)防治技术
根据桃小食心虫“地下越冬,地面化蛹,果上产卵,果内为害,脱果落地,入土越冬”的基本特点,本着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果品残毒,生产优质无公害果品的宗旨和要求,防治桃小食心虫必须坚持树上防治与树下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人工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①重视出土桃小的防治。在春末夏初老熟幼虫出土期(出土盛期为6月中下旬小麦收割期间雨后2~3天内),6月10日前,即桃小出土前,开始地面撒施毒性低,对人体安全的“毒死蜱颗粒剂”,杀灭桃小效果突出。
②喷药防治需要抓住的关键措施。一是喷药时间。7月4日以前,一定要喷上防桃小的药。即使下雨,也要喷布。桃小的防治,喷药早了,没有桃小。喷晚了,就开始钻果。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是一代桃小树上防治的关键时期;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是二代桃小防治的关键时期。所以,要抓住关键时期喷药。二是喷药部位。一定不要漏喷苹果的萼洼部位,因为萼洼处是桃小成虫产卵部位。三是农药的选择。选择的农药既要含有杀虫成份,又要含有杀卵成份。
③性诱芯防治法。成虫发生期,将桃小食心虫性诱芯固定在碗等容器的上方,下面装上水,并加入少量的洗衣粉,667平方米设置5个这样的性诱器,大五点式放置在树体外围距地面1米高的地方。这种方法既可诱杀成虫,又可用于虫情测报,还可干扰交配。
④苹果套袋。实行果实套袋是避免果实着卵较为有效的方法。
⑤人工防治法。发现桃小为害的“流眼泪”、“猴头果”等及时摘除,可显著压低二代桃小发生量,降低越冬基数。
⑥生物防治。对于覆草果园可以用白僵菌和斯氏线虫防治出土、入土的老熟幼虫。
2、绵蚜(见“萌芽前病虫害发生部分”)
3、棉铃虫见(见“萌芽前病虫害发生部分”)
4、苹小卷叶蛾(见“开花前病虫害发生部分”)
5、潜叶蛾(金纹细蛾)(见“开花前病虫害发生部分”)
6、梨小食心虫(梨小蛀果蛾、东方果蠹蛾)
(1)为害症状
多种果树邻近或混栽时苹果受害严重。既危害果实,也危害新梢。幼虫蛀果多从萼洼处蛀入,直接蛀到果心,在蛀孔处有虫粪排出,被害果上有幼虫脱出的脱果孔。幼虫蛀害嫩梢时,多从嫩梢顶端第三叶叶柄基部蛀入,直至髓部,向下蛀食。蛀孔处有少量虫粪排出,蛀孔以上部分易萎蔫干枯。
(2)发生规律
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翘皮下、粗皮裂缝、根颈部周围的土中和杂草、落叶下做一薄层白茧越冬。在苹果落花后,越冬幼虫开始化蛹,并羽化成虫。成虫在傍晚活动,交尾,产卵。成虫产卵于果实萼洼、梗洼和胴部,危害嫩梢时产卵于叶片背面。幼虫孵化后爬行一段时间即蛀入果实或嫩梢。在苹果与桃、李混栽的果园,第一代幼虫主要蛀食桃、李和苹果嫩梢,第二至四代为害果实,以第三代危害苹果最重。第五代幼虫还危害苹果秋季嫩梢。幼虫在果内和嫩梢内生长至老熟后便脱果、脱梢寻找适当场所化蛹。
(3)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早春刮树皮,消灭翘皮下和裂缝内越冬的幼虫;秋季幼虫越冬前,在树干上绑草把,诱集越冬幼虫,入冬后或翌年早春解下烧掉,消灭其中越冬的幼虫;春季发现桃梢或苹果梢受害时,及时剪除被害梢,深埋或烧掉,消灭其中的幼虫。
②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适期是各代成虫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期,为防止果实受害,重点防治第二、三代幼虫。用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诱捕器监测成虫发生期,指导准确的喷药时间。一般情况下,在成虫出现高峰后即可喷药。在发生重的年份,可在成虫发生盛期前、后各喷1次药,控制其危害。在没有梨小食心虫性诱剂的情况下,可在田间调查卵果率,当卵果率达到1%时就可喷药。
③生物防治。在虫口密度较低的果园,可用松毛虫赤眼蜂治虫。成虫产卵初期和盛期分别释放松毛虫赤眼蜂1次,每百平方米果园放蜂4500头左右,能明显减轻危害。
④果实套袋。这是防治梨小食心虫危害的较好方法。
(三)主要螨害
山楂叶螨、苹果全爪螨、二斑叶螨(见“开花前病虫害发生部分”)
|